名侦探柯南事务所

标题: 义和团——笼罩中国一百年的阴影(有删节) [打印本页]

作者: stone33shi    时间: 2010-11-1 18:35
标题: 义和团——笼罩中国一百年的阴影(有删节)
本帖最后由 stone33shi 于 2010-11-1 18:40 编辑

   对于义和团运动,我相信很多人和过去的我一样知之甚少(确切的说只知道教科书上的几句评语),也不会认为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不过,在现在这个一切都在发生着剧烈变化的年代,回过头去省视一下一百年前那个同样发生着剧烈变化的年代,无疑会对我们产生帮助。就如先哲们曾经预言的那样: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义和团的起源
  在当时的中国能够进入内陆地区的只有传教士,而义和团运动仇恨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教会组织。教会在中国吸纳教众引起了当地人的很大不满,这里面固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教者中间良莠不齐,不过就以几个传教士的能力,又能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来呢,为何能够掀起这么一场巨大的排洋风潮?
回顾当时发生的“教案”,绝大多数并非利益冲突,而是思想冲突,当时的中国人指责洋人的宗教是宣扬“无君无父”,还有妇女若是信教则被视做“伤风败俗”之事。比如1875年元月,荆州教案,旗营妇女诵经,被其夫逼杀。
  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对立是造成后来仇洋情绪泛滥的根源。除此之外,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也是造成这种敌视情绪的重要因素。比如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一些现在看来极其荒谬的“洋鬼子罪行”:
  (洋)银必取中国人睛配药点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国人死,无取睛事,独中国人入教则有之。……(洋人)能咒水飞符,摄生人魂与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妇女发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树上,咒之,摄其魂为耳报神,……甚或割女子子宫、小儿肾子,及以术取小儿脑髓心肝!(《反洋教书文揭帖选》9页)
  (北京西什库教堂)墙壁,具用人皮粘贴,人血涂抹,又有无数妇人赤身露体,手持秽物站于墙头,又以孕妇剖腹钉于楼上,故(义和团)团民请神上体,行至楼前,被邪秽所冲,神即下法,不能前进,是以难以焚烧。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内,专用邪术伤人,固难取胜,反多受伤。(《庚子记事》28页)
  在当时广为流传的义和团揭帖中记载了众多类似这样的控诉洋教的文字,经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们不会相信这一套,不过当时的义和团自己也到处开坛做法,人们自然深信不疑。
  义和团运动于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

义和团的兴旺
  如果说这种极端情绪只是在民间的话,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不过很不幸的,这股力量卷入了一场更加巨大的政治斗争之中并被迅速催生成更为可怕的政治运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通过政变重新实行训政。但慈禧对于屡屡反抗自己意愿的光绪皇帝仍然非常不满,打算另立新君,不料各国公使都喜欢光绪的开明,联合起来反对,慈禧只得作罢。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群臣,宣布封端郡王载漪之子为皇子,再次试图废光绪,两天之后,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1200余人发电报反对废立,称“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慈禧一心要废光绪,但又被洋人打得怕了,就在此时,端郡王向其推荐了义和团,说他们可以到枪不入,不畏洋枪洋炮。
  义和团原本在山东声势最为浩大,原因就是山东巡抚毓贤纵容当地义和团攻击教会,直到后来他们闯了祸(杀死了洋人),惹的外国公使问罪,清廷才罢了毓贤的官,将其召回京城,改派袁世凯去当山东巡抚。袁到了山东后毫不留情的镇压,当地拳民纷纷逃往直隶京津一带。再说那毓贤到了京城,到处向王公大臣们吹嘘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当时京城中顽固派势力的代表端郡王、庄亲王和大学士徐桐如获至宝,鼓动慈禧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说起这个徐桐,后来鲁迅曾说他“只知道世界上有英格兰、法兰西,却不知葡萄牙、西班牙,认为那是洋人要得太多不好意思了,所以才编出来的”,而这位徐中堂正是后来义和团的实际指挥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慈禧派军机大臣赵舒翘等前往涿州、良乡宣抚义和团。该月二十日深夜,有人送了一份洋人的照会给荣禄,要求慈禧立刻归政于光绪。二十三日,清廷召开会议,决定宣战。后来慈禧才发现原来那份照会是假的,是端郡王为了让自己儿子当皇帝所使的激将法,但为时已晚。次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门大街被戕。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及西什库教堂。二十五日,清廷正式下诏与各国宣战。
  六月起,义和团大规模进京,其强盗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抢教民之财物是常事,坐地卖所抢之物亦有之。他们称"所烧皆奉教之家,并未延及良民。"(《庚子记事》第13页)在义和团的逻辑中,凡是信了教的中国人全都该杀。7月15日开始,义和团进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三天后陈泽霖又带2500名新军加入;到20日,义和团用炸药包炸毁围墙攻入,杀死了所有做最后抵抗的修女,然后对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烧,只有五十人从窗口逃出;加上被陈泽霖带回北京的、被义和团卖为奴隶的、夜间逃出的,只有五百人幸存。
  义和团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者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他们经常随便找一家大户人家,指其“里通外国”,然后冲入家中洗劫一空。因为义和团仇视一切育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由于义和团是“奉旨造反”,其威势无人能匹,他们甚至胆大到冲进紫禁城去捉拿光绪这个“头号卖国贼”,结果被慈禧骂了出去。其他大小官员,外国使节,更是不放在他们眼中。本来洋务大臣李鸿章也是义和团的目标,不过他倒是有先见之明,提前讨了个两广总督的差事避难去了,直到后来慈禧逃出京城之时下旨让他全权负责收拾残局。
义和团的衰亡
  义和团的衰亡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刀枪不入”的神话在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约20000人的“八国联军”面前彻底破灭了。可笑的是,八国联军已经打来了,义和团却还仍然热衷于烧教堂、杀教民的运动,甚至于为了保私仇,天津的义和团还从背后攻击正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清军聂士诚部。
  六月十二日,慈禧调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办理对外交涉。十八日,八国联军陷天津。二十七日,主和派官员许景澄、袁昶奏劾大臣信崇邪术,误国殃民。七月初四日,慈禧将许景澄、袁昶处死。十七日,又将同样为主和派的徐用仪、立山、联元处死。二十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次日,慈禧与光绪帝出北京西奔。
  这场运动最终以签订辛丑条约告终,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还趁机占领了东北。
后世对义和团的看法
  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
  鲁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说:“清光绪中,曾有康有为者变过法,不成,作为反动,是义和团起事……”。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华工学校讲义》)
  李大钊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论文《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日)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陈独秀在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克林德碑》一文,更是全面分析了义和团运动在五个根本方面反时代潮流的特征,陈独秀最后总结说:“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的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甚至于,闻一多谈到自己从支持国民党到支持共产党的转变时说,因为蒋介石1943年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要大力弘扬八德四维等中国传统文化,他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八年的回忆与感想》)
  可见就在义和团之乱的几十年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者们对于义和团的认识有着惊人的相似。

回首再看义和团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义和团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的美名。不过,这个“反帝”的头衔实在是太过牵强,因为他们分明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而且是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至于“爱国”更是何以见得,光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还远在洋人之上,最后还害的中国人又受一次耻辱,说“害国”恐怕更为确切。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西方列强既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文明,同时也用武力侵占了中国人的利益。纵观整个义和团运动,他们从未着眼于收回被占领土等合理要求,他们要求的是彻底拒绝西方文明,完全回到因循守旧的老路上去。相比之下,义和团与文革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平民百姓的极端排外情绪被官方鼓励,并被用于政治斗争中去;同样是用愚昧取代科学;同样是盲目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之后,随之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其中一种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包括科学、制度等等,另一种则反对对现状做任何改变,这两种不同思想的代言人就在短短几年中各自登上了一次历史舞台,并且都以失败告终。这两者哪个更先进是不言而喻的,不过直到陈独秀提出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才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广为接受。
  义和团虽已是百年前的事情,但义和团的阴影却从未从这个国家的上空散去。在这个时候,重新审视中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真实的历史,无疑是有着借鉴意义的。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1 18: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1 18: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茅台    时间: 2010-11-1 18:56
有错别字……
作者: stone33shi    时间: 2010-11-1 21:27
回复 茅台 的帖子

应该没有吧。
作者: 茅台    时间: 2010-11-1 21:53
stone33shi 发表于 2010-11-1 21:27
回复 茅台 的帖子

应该没有吧。

还有妇女若是信教则被视做“伤风败俗”之事。——应作“视作”
袁到了山东后毫不留情的镇压——应作“地”
甚至于为了保私仇,天津的义和团还从背后攻击(下略)——应作“报私仇”
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应作“赔”

这是我随便看了一遍找出来的,还没认真逐字逐句抠

作者: 伊塔卡    时间: 2010-11-1 23: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2 0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伊塔卡    时间: 2010-11-2 09: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2 10: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伊塔卡    时间: 2010-11-2 11: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L    时间: 2010-11-2 11:17
什么叫颠倒黑白。。义和团杀自己人的事情可都是事实

楼上的转帖根本没有反驳义和团做出的那些愚昧、黑暗、残忍的事情,而是从另外一个民族角度解释这种愚昧是可以谅解的。。这种思维才叫颠倒黑白

如果说太平天国的愚昧是时间太早还可以勉强“谅解”,义和团的时间都已经是快20世纪了,还分不清自己落后原因和先进事物要吸收的道理么。。为何孙中山一众就明白了

反抗都是有理由的,什么形式的反抗才是重点。。。义和团这种连铁路、眼镜都反的愚昧思想最终就如其结果一样,被历史的车轮所碾过

同样被西方敲开大门,日本的道路却是截然不同。。那才叫真正的反抗道路。。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2 11: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2 11: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茅台    时间: 2010-11-2 13:27
你们两个的争论到此为止,不要再吵下去!
作者: tanhua    时间: 2010-11-2 13:57
伊塔卡 发表于 2010-11-2 09:42
回复 死神巫士 的帖子

有些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不是有的人,是所有人都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不过我对义和团的看法也和主楼不同。


作者: 伊塔卡    时间: 2010-11-2 15: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2 15: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伊塔卡    时间: 2010-11-2 15: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2 16: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2 16: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p.bravo    时间: 2010-11-2 18: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ylxxch    时间: 2010-11-2 22:52
历史毫无争论的必要,这里绝大多数也不是搞专业历史研究的,所得到的信息本就不全,所作判断又怎会客观==
而今历史学界尚且争论不休,我辈又何必趟这浑水。
作者: 杯具摩多    时间: 2010-11-2 23: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anhua    时间: 2010-11-3 11:49
我的观点是,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没什么可指责的。但听人说,义和团运动也伤及了不少无辜的国人,如果这些是真的,我觉得这的确是它的弱点。

晚清知识分子对义和团的评价:行为可笑 精神可佩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30/1566437_0.shtml

下面转两篇文章,一篇是总结那个时期某些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


文章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作者:赵泉民

核心提示:庚子前后的新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褒贬互有,心理上喜恨不一,甚为驳杂。但无论如何,从总体上讲,贬多褒少,忧大于喜。造成这种心理的背后质素是知识分子的“历史心态”和“现实心态”的结合。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新知识分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向往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同时又都反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在思想革命、社会变革方面倾慕西方、学习西方,而在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利益方面又反对西方。这样,也就形成了广大知识阶层和其它改革者的二难矛盾心理。

承戊戌维新知识分子的变政救亡之绪,1900年世纪之交的中国北方爆发了一场以下层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救亡运动。近百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对这一中外关系史上难以平复的创伤的评价,可谓是争议颇丰、歧见纷呈。在中国,史学著作对其评价多在“反帝爱国”与“封建迷信落后”之间徘徊,取中则定位为“一分为二”;特别是建国以后,出于史学“经世致用”之传统和现实的政治使命,人们更多的是从宏观上强调其“反帝爱国”的性质。而在西方,与之相反,义和团“多年来成为西方人心目中有关中国最可恶和最可怕的象征……甚至进而成为对一切非西方人的负面的概括”的恐怖团体(注:[美]柯文:《用三种基调看历史——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运动》,转引《读书》1998年第1期,第122页。);最近几年来,伴随着西方“中国中心史观”的兴起,以周锡瑞和柯文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摒弃一切先入之见,立足于中国的乡土民俗文化,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来钩沉史实,从微观上探究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根源,尽管他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价值判断多持保留态度,但也未能掩盖其独创之处。本文在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古典爱国主义”(注:徐梁伯:《义和团运动和古典爱国主义的终结》,见《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第72—87页。)精神的前提下,选择当时正在崛起的新知识阶层,蠡测他们对这场呈现着“排外灭洋”之外观的下层民众救亡运动的不同态度及心理。并作出简要探析,以便更好地解释当时的历史现象。

一、惧乱、媚外的敌视心理

义和团运动在北方黄河流域兴起之时,适逢一批维新志士在南方长江流域联络会党、组织力量,图谋“武力保皇”,再度变法,以救中国。此种情势之下,以康有为、麦孟华、赵振、唐才常、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及其同道,更多地从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改良所造成的阻力及其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这一立场出发,对义和团运动采取仇视态度。

首先,侮称其为“愚者”、“乱民”。赵振认为,义和团民众只不过是一群“眩于端王之权利,惑于拳师之奇术,垂涎于人财帛”而起的“乱民”,(注:《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卷1,上册,第19页。)麦孟华也指责义和团为一群“愚者”,其“贸然排外”的野蛮之举,是因其不知中国衰弱是“国政之腐败”造成的,因而“惟愤外人之逼迫”,这与时势是相悖的。他们认为,只有“采行外国之政治,仿效外国之工艺,延请外国之人士,输入外国之文明,不以外人为仇,而反以外人为师者”,才是“智者”。(注:麦孟华:《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清议报》第52册,1900年7月26日。)这里,他们以“学习外国与否”作为评判智愚的标准。不可否认,此时主张学习西方,引进欧美近代先进文明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亦是时势的一种必然;然而在外患纷至沓来之时,仅以此作为评判的准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近代中国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两种选择都不失其合理性。这样,知识分子圭臬的偏误带来的论断也只能是偏执一端。在他们看来,中国的贫弱是内政不修之果,与外人强迫无关,倘若中国内政已修,自然也就不会有外人入侵。显然,此种思考为列强开脱了罪责,混淆了西方文明与侵略二者间的关系。平心而论,这群自视甚高的“智者”也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自然就难以看到义和团的救国正义一面。因而,赵振在《说败》一文中认为,义和团非为“雪国之耻”举动;黄遵宪也说义和团是“无端桴鼓扰京师”,称其为盗匪。(注:黄遵宪:《人境庐诗草笺注》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77页。)既然如此,他们也就会在心理上把义和团的“排外”救国与他们自己的“习外”救国对立起来,视二者为冰炭水火。他们还认为,义和团使中国丧失了维新机遇,说“中国维新之机,西太后挫之于北京,张之洞戕之于汉口,义和团阻之于直省”。(注:《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卷1,上册,第17页。)偏颇的心理使这类知识分子忽略了义和团排外的内蕴,仅仅认为自己是救国的,心理上对民众运动瞧不起,行动上自然也就会站在和团运动的对立面上。

其次,由惧外而指责义和团。在这部分知识分子心目中,义和团不是救国,而是排外,这一心理定势蒙蔽了他们的视听,使其只注意到运动的表象,眼耳中充斥的仅是义和团的“毁人租界,杀人人民,戕人公使”等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外人的“骂我野蛮,辱我犷种”,内以担忧的是“绞我国民之膏血”的赔款与“荡我国民之室家”的割地,这些“公害”都是义和团的“排外”造成的,所以“彼实即为国民之公敌”。(注:麦孟华:《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清议报》第52册,1900年7月26日。)不难看出,这类知识分子只看到“排外”的负面效应。从心理动因上来说,这些旧学根底深厚的知识分子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千百年来,长期的单一生活结构的影响,使中国人在治乱循环中形成的“喜稳怕乱,求定息争”的心理作崇,人们对乱的心理承受力极其有限,不愿意也不希望看到乱;同时也把防乱、治乱作为自己理想和首要目标来考虑,一旦出现乱便想立刻去制止它。维新之时,康有为曾一再以金田起义,“奸民蓄乱于内”、“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整个社会“乱机遍伏”,揭竿斩木之事“已可忧危”,(注: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55、205页。)相挟要求变法,以防乱患于未然。尔后变法未成,义和团运动爆发了,麦孟华则说:“团匪”之乱,祸延宗社,危及乘舆,涂炭生灵,损失公私财产无数,这不仅仅是“国家之害”,更是“我四万万人切肤之灾”。(注:麦孟华:《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清议报》第52册,1900年7月26日。)因而,他们呼吁天下有血气、有知识之人,应对此“痛以疾首,群思剚刃于其腹矣”。(注:丛刊《义和团》(四),第10页。)另一方面也有惧外、媚外的心理因素隐含其中。对外战争的屡屡败北,半殖民地程度深化,使一部分知识分子,一反往日与西方交往时“以尊临卑”的文化心态。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经过多次失败者,当面对类似情境时总会降低或丧失其信心”,“失败的经验不但能打击个人的自尊,而且使个人在团体中产生自卑的感情。”(注:张春兴、杨国枢:《心理学》,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第65页。)自信的丧失和自卑的增多使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半殖民地社会意识”:即崇拜、模仿外国,行事上谨小慎微,这样一来造成了惧外、媚外心理。八国联军侵华时,一些人就对时局颇具忧虑:“中东一役,仅日本一国已赔至二万万,今则八国之师齐集都下,计其赔数岂可数计,不知将何以应之。”(注:丛刊《义和团》(四),第232页。)这样,在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中,知识分子内心对列强一方的畏惧,认为得罪不起,就必然会转向迁怒自己的民众,斥其“激怒强邻,酿成大衅,实为罪不容诛之大憝”,这是惧外、媚外的一种必然结果。一言以蔽之,惧外、怕乱的二重心理交织遮蔽了这类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本质的视野,使其最终对义和团运动所表现的只能是不信任的态度。

第三,认为义和团宜剿不宜抚。“怕乱”、“惧外”之心理,使这些知识分子主张对义和团“必宜剿,必不宜抚,宜急剿,必不宜缓”。(注:丛刊《义和团》(四),第183页。)康有为声称,拳匪作乱,祸及外国皆由西太后及荣禄等人通联拳匪所为,现今要中外相安,荡匪除奸,“莫急于扶我皇上亲政”,而皇上亲政也会有恩于诸国,于各国“拯救之德,尤思所护”,再以各国之使署、人民、商务,不费一兵一饷,“必能保全”,这对于各国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之事。此种考虑之下,冯镜如等人上书日本总理山县有朋,诚意要求“各国联合重兵……扫除匪党,修睦于邻国,扩万国之通商。”(注:《日本横滨神户长崎华商上大日本政府书》,《清议报》第49册,“附录”,1900年6月27日。)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是滑稽的,但它却是知识分子心中视剿匪救上为第一急务的必然,透露出他们对义和团运动的不满;另一方面,唐才常等人也利用会党势力抵制义和团,对“乱”和外人的恐惧,使他们反对“灭洋”。他们通过发放富有票,将会党的“扫清灭洋”的宗旨变为“救国保民”四字,唐才常曾认为,“灭洋”二字足亡中国有余,一旦将来有乱,会党蜂起,则全国均为义和团,这样会造成国亡种灭之惨局。因此,现今,“第一义即不可伤害洋人”;(注:狄葆贤:《平等阁笔记》卷4,第19页。)在对南方会党改造的同时,康有为亦致函海外各埠保皇会:要求其“与外国订约,行西律西法,一面分兵北上勤王,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注: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册,第82页;见《民国丛书》第2编,第76册。)这样,媚外、剿匪、救上——这就是此类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时局所作出的心理反应。

概上所言,以康有为、麦孟华为代表的此类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产生不信任的敌视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近代爱国主义和古典爱国主义两种爱国观的冲突。知识分子从爱国出发,通过学习西方,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下层民众则从爱国出发,借助“排外”,而回归传统。由于对“外”的态度不同,致使他们对民众运动的认同产生了障碍,过多看到的只是其中“非理性”的外观。殊不知,两种爱国观在多元共生、异质并存的近代中国都有其合理的成分。

二、中立裁判者的心态

以梁启超、蔡锷、汪康年、秦力山、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另一类知识分子与前一类知识分子不同,他们从中国社会背景的变化审视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义和团民众的英勇斗争对中国政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因而他们对义和团表达的多是中立的持平之论。

梁启超目睹了民众运动对列强瓜分中国的阻挡作用,他曾说,义和团运动前,“列强之议瓜分中国也,十余年于兹也”,运动之后,“反为之一大变,保全支那之声,日日腾播于报纸中,而北京公使会议亦无不尽变其前此威吓逼胁之故技,而一出以温柔噢咻之手段。”(注: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8页。)1902年,留学日本的蔡锷在《军国民教育篇》一文中也说:“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体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或主张变法自强之议,或吹煽开智之说,或立危词以警国民之心,或故自尊大以鼓舞国民之志。未几而薄海内外,风靡响应,皆惧为亡国之民,皆耻为丧家之狗。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举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之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注: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页。)这里他把义和团运动的出现与甲午后亡国灭种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认为它的到来是列强凌辱之下忍无可忍的一种必然,与知识分子的“振举自上”的维新运动一样,是一次“奋起自下”的图存之举,二者是并行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张排满革命的秦力山,虽对义和团的“扶清”口号颇有微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义和团的斗争精神,他认为义和团民众的觉悟较当时日本群众为高。他说,日本人虽称沙俄在东京建立教堂为“污物”,可“日人言之而不敢行之,义和团居然行之。岂日人文明程度,反不义和团若欤?”(注:彭国兴、刘晴波编:《秦力山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33页。)章太炎怀有强烈的种族复仇情绪,在义和团运动高潮之时,囿于义和团的“扶清灭洋”,目之为“匪”,但后来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加深,民族危机的驱逼使他也改变了此种态度,认识到义和团民众爱国正义的一面,看到了其对革命事业的推动作用,他称,“自亡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注: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82页。)对此,章士钊曾说:“至于推挹义和团,谓中国之强根在是者,太炎且口将言而嗫嚅。”维新人士汪康年在义和团运动时,“著论力斥拳匪之酿患,政府之误国,然推本于人民信拳之心理,排外之缘由;以见其咎不尽在吾国,西人转相译述,复证以闻见,于是公论稍出。”(注: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773页。)综上所述,这类知识分子虽然也不赞成义和团运动,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尊重历史事实,把义和团运动放到中国近代历史行程中去考虑,进而采取裁判者的态度加以评论,指出义和团运动是外族凭陵情势下,不愿为亡国之民者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直接诉诸行动的结果,也已看到了义和团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

三、同情赞赏之态度

社会上对义和团非难咒骂甚嚣尘上之时,以创办《开智录》为代表的“三自”青年(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容闳、陈少白及一些留学生却理智地为这场救亡运动唱赞歌,并对其隐藏在非理性外观背后的“民气”表露出欣喜之情,而予以精神方面的认同。

首先,他们较客观地指出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中国旬报》上刊文说:“义和团之起,本因与教民为仇”,(注:丛刊《义和团》(二),第146页。)而列强欲借此瓜分中国,无端派兵,践踏禹土,因而他们斥责“文明”强盗杀戮中国民众的野蛮暴行。《开智录》刊《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一文中云:“世界上最令人可惊,可惑,可憎,可恶者”,是今日“所谓文明国”,正是其欺压凌辱,才造成了北部山东、直隶人民起来联络民气,“杜绝列强”,“振起国民排外之由作矣”。(注:《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卷1,上册,第59页。)很显然,这类知识分子看到了义和团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势下兴起的。《大陆》杂志也载文曰:列强“横于胶州,民不能忍,……敌忾之气乃驱此平素专事生产,重视身命之人,相率赴于死地而不避”。(注:《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卷1,上册,第426页。)可以看出,他们这一批人已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西方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中,去探究义和团运动的由来,这就为其肯定义和团打下了心理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分子受新学浸贯甚深,主权意识较浓,故而对西方国家的胁迫和清廷的妥协、出卖主权表示极大不满。八国联军侵华时,他们不为忧虑地说,“今因北清变乱,和局又开,各国之权利愈加,则中国之分际必愈失,国将由是变乱,民将由是困苦”。(注:《议论和之中国》,《中国旬报》第32期,1900年12月16日。)体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情思。

其次,肯定义和团民众中蕴藏的力量。《中国日报》的社论《中国轻重论》一文认为,义和团民众仇杀洋教、嫉恶外人,这种举动虽然可笑,但“其热以可嘉”。他们从义和团运动中看到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之心”,视见了民众中蕴藏的力量,认为中国“民智可轻”,但“民气不可轻”,只要民气未死,一旦将来民智、国风日开,则中国必会有“国虽亡而民未亡,国可灭而种不可灭,朝祚虽失而中国犹卓然以独存,必能见重于地球而莫之敢侮”的局面。(注:《中国轻重论》,《中国旬报》第30期,1900年11月26日。)不难看出,这种论说虽呈现出非理性一面,但已经较为公正地分析了义和团运动,称赞其为中国“民气未死”的表征,认为民气尚存,并对此抱极大信心。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也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籍此,坚信中国“必有大革命之一日”。(注: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第114—115页。)还有的论者以天赋人权论评价指出,现时政府压力深重,民难忍受,心思夺回其原有之主权,这是合乎情理的事;他们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国民“知争之显据”,虽其与各国争权之事“未尽合理”,但关键的是“争权之兆已隐伏于四百兆人之方寸间”,已是中国自立的“绝大起点”。可见,知识分子内心把义和团运动看作是民众权利意识觉醒的产物,是民族自立的先驱,自然对于那些贬斥义和团的言论也不会置若罔闻。他们说,当世政治家多讥讽义和团野蛮是缘于这些人嫉恶民权,不懂得义和团是中国“自立、自主、自由之绝大质点,绝大机关”,这部分知识分子颇具信心,认为民智大开之日,这一“质点”必会发育为“自立、自主、自由”之“胚胎”,最终在支那大陆成就一“民主之大国”。(注:《主权篇》,《中国旬报》第33期,1900年12月26日。)从人权角度理解义和团有点失之牵强,不尽合理,但已流露出此类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的欣慰,他们把义和团与外人“争权”看作是民族自立、自主、自由的起点,并且寄托了他们的愿望:即希望国人要敢于争权,通过此建立一个民主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分子的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日趋浓厚,他们对义和团在反对外国侵略的一面认识的更多,赞赏义和团的言论也骤增。1903年留日学生在拒俄运动时说,俄人之所以一再踌躇,不敢发其席卷中国之势的原因之一,就是“庚子排外暴动之民气”,学生称赞这种“不可奴隶,不可屠割之一种毅然独立血诚”,是“中国前此未有之特色”。(注:《对于俄约之国民运动》,《江苏》第2期。)还有的说,义和团的举动虽“野蛮”了一点,然而也一时快心辣手,逞血气之勇,“乃使外蹙额屏足,莫可谁何”,这是至今“犹存影响于世界者”。(注:《民族精神论》,《江苏》第8期。)这些评论正是1903年前后列强侵略加深之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内心反应。孙中山在《支那保全分割合论》一文中,也隐然肯定义和团是“自卫其乡族,自保其身家”的正义之举,看到了运动背后那种不可小视的“同仇敌忾之气”,他还把此上升到民族独立高度,以为将来中国一心,这种力量又不是直隶一隅的义和团可相比拟的,他们的自保身家之谋,也就不会弱于其它国家之人民。(注:《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卷1,下册,第601—602页。)诸如此类的言论还很多,尽管其立论角度不一,但都在批评义和团“排外”的同时,更多地褒扬其保家卫国之正义性,欣赏其“为中国民气之代表”,是“中国强国固根之本原”。概而言之,正是由于知识分子内心对义和团的赏悦,看到了充满潜力的“民气”,因而认为,下等社会必是将来经营革命的“根据地”和“中坚”。(注:《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卷1,上册,第408—409页。)从整体上来说,这些知识分子已不再惧乱怕事,对乱的心理承受力也较大。他们从流血、动乱中看到了民众知道争权的希望,虽然他们也或多或少地斥责义和团在方式上的野蛮一面,却也肯定了它的精神,并且他们在心灵深处把对满清的恨与对义和团赞赏结合起来,急切希望中国也来一场欧美式的“大破坏”,因而也就把义和团看作是这场运动的前奏序曲。《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一文认为,这是“天假义和团之手,借联合军之力,夺回自由之民权,扭转乾坤,开共和之善政,民权独立,扫专制之颓风”。(注:《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卷1,上册,第59页。)实际上,他们在这里把反清赢得民族独立的任务,加之于义和团身上,因而在潜意识里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肯定义和团的暴力运动的合理性,认同义和团的那种“冒万死以一敌八”的精神,并借此自励,以养成以死相搏,拯救中国的赤子心。另一方面,这类知识分子因受西方近代文化影响较大,知识构成发生了变化,对西方列强的“敌视心理中还掺和着敬佩和嫉妒的心情”,(注:《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55页。)此种两难心理加上近代观念意识,使他们看到,20世纪绝非闭关之时代,也根本没有“见外人就打的理”,(注:《陈天华集》,上海中华文化服务社,1946年,第127页。)他们也看到“民智不开”、“民气犹可用”等一系列问题。遗憾的是他们此时对义和团也还只是指手划脚、坐而论评,谁也没有切实深入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中去做开启民智的工作;结果只能成为一群脱离民众的“英雄”而抱终天之恨。

总之,庚子前后的新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褒贬互有,心理上喜恨不一,甚为驳杂。但无论如何,从总体上讲,贬多褒少,忧大于喜。造成这种心理的背后质素是知识分子的“历史心态”和“现实心态”的结合。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新知识分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向往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同时又都反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在思想革命、社会变革方面倾慕西方、学习西方,而在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利益方面又反对西方。这样,也就形成了广大知识阶层和其它改革者的二难矛盾心理。再加上当时的新知识分子又多为一群处于古今中西新旧多重文化交织而成的漩涡之中的“边际人”,头脑中多元价值观念在同时起作用,难免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和抉择困难,从而体现出不协调的自我和角色。如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兼治天下”及“舍我其谁”的精英意识仍不时的支配着他们。这种历史与现实双重因素的耦合影响了知识分子,使得他们在经历了痛苦、希望、追求、奋斗、挫折之时,很难做到超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整个民族的得失为准绳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判。如此,在接受西方先进文明、追求近代化以及反对外来侵略之时,必然认为义和团不足为训;另一方面,伴随外来的压迫日渐加深,对义和团的抗争及其悲剧至少又难以从精神上全盘否定。简言之,以上诸多因素的交织,使得处于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很难从他们的近代爱国主义观与下层民众的古典爱国主义观中找到契合点,来引导民众变革社会,最终皆因势单力孤而以悲剧结束。时人吴玉章曾以明晰的语言表白了精英们的这种心理:“我当时已受‘新学’的影响,多少有一点科学知识,因此对他们那种封建迷信的说法感到可笑,但是,对他们打教堂,反洋人的革命精神,却又非常钦佩。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思想,再加上我当时还处于四民之首‘士’的地位,所以我对他们的运动采取了旁观的‘中立’态度。”(注:《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14页。)这是当时多数知识分子的心理写照,也彰显了正在崛起的新知识阶层与下层民众间的隔膜。



作者: tanhua    时间: 2010-11-3 11:53
本帖最后由 tanhua 于 2010-11-3 11:54 编辑

下面转百度贴吧一篇非常官样的反对楼主观点的文章~~
我之所以转来这篇,因为里面有一段话深得我心。用蓝色标出。

http://tieba.baidu.com/f?kz=915744258

反对义和团运动是极为错误的
      反对义和团运动是极为错误的。事实上,先进的人们如192丅0年代的孙中山和1900年代留学生中间就对义和团运动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孙中山说,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同时高度赞扬义和团反抗侵略者的战斗精神:“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留日学生发表了《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的文章。其中说:“世界上,最令人可惊、可惑、可憎、可恶者,莫如今日之所谓文明国”,义和团是这些“文明国”压迫中国之反响。“压之愈力,则起之愈骤,自然之理。…(见胡绳:《从鸦丅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第810到811页)。

     义和团运动是一个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以贫苦农民为主的自发的群众运动。义和团运动突出了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任务,但是没有能把这个任务同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的进步的任务结合起来。而且严重地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义和团的失败证明,这种单纯的自发的农民革命、农民战争不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中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只有在历史上最先进的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同上,第803页)

     评论义和团运动的正确的立场应该是从反帝斗争出发,然后对义和团做出具体和实事求是的分析,一切离开反帝立场的评论都是片面的一孔之见,是必须避免的。作者极力诋毁义和团,但是没有从人民群众的独立自主、民族解放、人民革命的高度,俯视义和团的弱点和问题,所以失之偏颇。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斗争的优点和排外主义弱点两个侧面的自身矛盾,我们必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强调,而对次要方面给以适当的恰如其分的分析与结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方面就是它的反帝斗争,次要方面是排外主义弱点。我们要发扬前者,反对后者;但是不能因为要反对排外主义,就连带把反帝斗争也一并抛弃或者完全忘却。这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表现,正确的方法是把事物一分为二,拒绝合二为一那种主观片面性思维方法上的形而上学错误。

     有人提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反对排外主义,其实任何情况下都要反对之。但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和发展的历史在在告诉我们,排外主义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倒是有些人借口反对莫须有的所谓排外,暗中搞迎合帝国主义,崇洋媚外的投降主义活动,以作为资本外逃和出卖国家利益给宗主国来换取一个小集团的私利。这种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政丅治经济活动说明,作者犯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上的错误正在为这个集团背书并加大其叛卖力度

     有人借国务卿的嘴说:“我们美国很民丅主,美国人可以在白宫门前骂美国总统。”可是要知道,这些白宫门前骂美国总统的人们到哪里去了么?精神病院!所以美国的民丅主是给统治阶级准备的,平民百姓的民丅主丅权利只有在统治阶级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舍一些,超过了许可范围,就没有而且有也会被收回。现在美国由于实行所谓“反恐”战争,平民百姓的一点所谓民丅主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幅度收回。美国正在“反恐”中走向军事恐怖主义,也就是国家恐怖主义。

     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义和团起义是错误的吗?

     毛时代有些人跟在帝国主义后面,咒骂义和团是“野蛮的”、“落后的”、“反动的”等等,他们把所有不堪入耳的恶毒语言都加到义和团头上。但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回应。毋宁说是自暴其丑。这些蛊惑人心的宣传要等待20、30年之后,才得到大事渲染的机会。帝修反联合对世界人民专政的一个结果就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民革命史做大量违反事实的修正即说谎工作。

和团反帝斗争,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革命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它使侵略者亲自尝到中国人民铁拳的滋味,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义和团运动也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了帝国主义,加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帝国主义总是企图把自己打扮成所谓文明的捍卫者,而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被压迫人民和民族打成所谓野蛮、愚昧无知,制造侵略有理、镇丅压有功的胡说,以便为其侵略战争的罪恶行动作掩护。但是野蛮而愚昧无知的正是帝国主义自己,正是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罪恶活动扯掉了他们“文明”的假面具,赤裸裸地显现出帝国主义狰狞面目和本相。

     义和团运动也彻底揭穿了清廷的卖国本质,削弱了反动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促进了以后革命运动的发展。义和团的这些伟大历史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战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就作为前哨战爆发了义和团起义(1900)、美西战争(1898)和菲律宾、古巴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个历史传统一直被继承和发扬光大到二战后的50—70年代;今天的伊斯兰教革命派和伊拉克人民反帝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与义和团反帝斗争不谋而合的。

     义和团运动虽然在帝国主义即起走狗清朝政丅府的共同绞杀下失败了,但是它同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历次革命斗争一样,“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不能灭丅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丅亡中国。)(毛丅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丅产党》,1939年12月)

     当前的世界仍然是帝国主义时代,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和垂死性质不但不能得到缓和,反而变本加厉,加速并加强其帝国主义上层结构疯狂侵略、镇丅压、奴役、控制世界的力度,引起全世界人民的越来越大的不满。帝国主义陷入空前壮大的反帝、反战、反殖、反资的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顽强反抗丅,日子很不好过。它们暂时还可以借助于各国各地的反动附庸、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伪政权代行其帝国主义统治,但这种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统治是不能长久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反帝人民的战斗号角已经鼓舞并唤醒了全世界人民反帝的雄心与壮志,一场风起云涌的21世纪的反帝革命斗争运动已经不可避免。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3 14: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死神巫士    时间: 2010-11-3 14: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名侦探柯南事务所 (https://bbs.aptx.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