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也许有感于古代罗马的强大,也许有感于古代罗马对中世纪欧洲和现代西方世界的持续影响,
长期萦绕在西方史学家脑际中的问题之一就是西罗马帝国为什么在公元5世纪灭亡。
20世纪,西方学者继续探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这个千古之谜。
1916年,维兰德密·斯密科维奇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罗马衰亡的重新考察》一文。
他认为,罗马的灾难开始于共和国时期,早在加图时代(公元前180年左右),意大利大部分地区
的农业已经衰落了。各个行省的耕地逐渐沙漠化,荒地无限扩大。大量土地抛荒导致仍然耕种土地
的农民税收负担加重,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生存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恶化。所有这些使西罗马
帝国难逃灭亡的厄运。
1917年,埃尔沃斯·亨廷顿在《经济季刊》上发表“气候变化和农业衰落是罗马帝国衰亡的
原因”一文。他的论证方法非常奇特。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有一种树龄达到3000多年甚至4000年
的红杉树,这种红杉树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年都长出一个年轮,根据年轮数可以推断树龄,而且
这种树的年轮纹理之间的距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有利时,也就是降水量大的年份,
年轮纹理间距比较大,反之则较小。所以根据红杉树的年轮纹理的间距可以推断出该地区降水量的
历史。而且亨廷顿认为加里福尼亚地区的降水历史与罗马统治时期地中海地区的降水大体一致。基
于红杉树的特点和两地降水历史大致相同的假设,所以亨廷顿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公元
4、5、6世纪降水量不足而造成的。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邓尼·弗兰克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通过仔
细研究许多拉丁文墓志铭,他发现这些墓志铭上的奴隶多是希腊人的姓名。因此,他断言,罗马和
拉丁西部遇到希腊和东方奴隶的入侵:由于这些都是被释放的奴隶,所以他们都取得了罗马的公民
权,罗马公民的成分发生了变化。通过对13900个墓志铭的研究,他推断罗马城中近90%罗马出生
的居民是外族血统,曾经建立罗马帝国的罗马人现在让位于外来种族。正因如此,罗马从元首制过
渡到君主制这是专制主义的胜利,东方宗教的传播,拉丁文学的衰落,曾经建立帝国的人治理国家
的天赋不断降低。
尼尔森在《罗马帝国》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种族问题,因为罗马文明就是以
种族为基础的。文化取决于种族的特性。如果外来种族和蛮族被同化,那么他们必然与征服者(罗
马人)互相渗透。由于罗马世界范围广大,外来种族众多,因此罗马人的出生率必须提高。但是罗
马人的出生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罗马人的血统变得越来越不纯洁,在帝国的罗马化地
区,由于文明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导致种族的无节制混合。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不同种族互相通婚
和血统的混杂遍及各个行省。在这些血统混杂的地方,稳定的精神和道德标准都失去了。
罗斯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中,也探讨了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正
是通过城市这个媒介,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当罗马帝国扩张到西欧地区时,它自然会使城市成为罗
马化的中心。但是城市的财富来自乡村,乡村农民激烈反对城市市民的剥削。在罗马帝国的和平环
境下,城市居民逐渐不能适应军营生活,公元3世纪危机时,帝国政府只好招募农民参加罗马军
队,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联合起来,反对城市的压迫。因此,贵族以及依赖贵族的古代文明的
衰落就是由于军队中的农民与乡村农民的联合反抗。
研究拜占庭历史的诺曼·H·拜恩斯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西罗
马帝国存在文化中断的现象,东罗马帝国则没有。从根本上来说,文化诞生于互相交流,为了维持
文化,需要有意识地巩固对它的兴趣。罗马文明依靠互相联系,依靠从罗马城扩散到各个行省省
会,然后再返回罗马加以巩固。然而,只有在没有暴力的地区才能保持这种自由联系。罗马帝国由
城市行政官员以及驻守边境的军队维持,城市官员和军队成为维持整个文明结构的重要力量。而蛮
族的入侵使这些相互联系的地区分裂了,蛮族王国在罗马领土上的建立打破了帝国政府统一的行政
管理。蛮族王国的建立不仅缩小了罗马帝国的领土,而且减少了罗马帝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帝国的
防御需要金钱,因为罗马曾经为西欧地区提供了长期的和平交往,以致它的公民再也不是战士了。
要想获得战争胜利,西罗马帝国就必须依靠蛮族雇佣军,而雇佣军是要支付巨额军费的。更加糟糕
的是,西罗马帝国面临两线作战:陆地上需要与蛮族作战,海上还要与汪达尔人的舰队作战。因此
西罗马帝国的悲剧在于它没有必要的财力资源,在维持一支雇佣军的同时又能维持一支强大的舰
队。
80年代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罗马帝国是由于“铅中毒”而衰亡的。罗马
城市的供水管道是用铅制作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铅逐渐被锈蚀,长期使用这种铅水管的罗马人智
力因此下降,以致到公元5世纪时,他们缺乏应付帝国内外危机所必要的智力。
美国学者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过
程,它并不是发生在公元476年的一个单一事件。其次,帝国仅仅是西半部灭亡,帝国的东半部则
作为拜占廷帝国而幸存下来,直到15世纪中叶。因此,没有任何单一原因足以说明西罗马帝国的衰
亡,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蛮族的作用,二是精神原因,三是经济原因。
菲里普·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主要是由于内部问题。第
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确的继承法,结果元首一去世,接着就是内战,帝国后期政治上最大
的缺陷是没有使足够的人参与政府活动,帝国的居民大多数是不参与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税收常常
使他们对帝国心怀仇恨。第二,经济上,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是由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所引起
的。罗马城市主要依靠奴隶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奴隶承担的劳动过于繁重,以致无法通过繁衍后
代来补充奴隶队伍,随着对外政府战争的结束,战俘奴隶的来源断绝了,结果乡村生产的剩余产品
越来越少;奴隶制度使罗马的奴隶主不关心发展生产技术。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纪,罗
马帝国不能依靠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造成的。地区
之间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会的分层进一步阻碍了任何统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罗马帝
国是伴随着人们的普遍冷漠而走向历史的尽头的。
罗马帝国的遗产
罗马帝国 (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奥古斯都像
(一)罗马式和平
屋大维返回罗马之后,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头衔("奥古斯都"意为"官位最高的"或"威严崇高的")。于是他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统治是"罗马式和平"的开端,这一"和平"持续达200年之久,即公元前30年至公元170年。在此时期,帝国境内的民众过着安宁而富足的生活,不过,他们却必须交纳沉重的赋税。
在"罗马式和平"时期,先后有多位皇帝执政,其中既有好皇帝,也有坏皇帝。奥古斯都(公元前30年一公元14年)是一位睿智而出色的统治者。他不仅使整个帝国保持了和平安宁的局面,而且还使帝国变得富有而强大。在其统治时期,耶稣基督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降临人世。在
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努力下,基督教从巴勒斯坦传到了希腊,继而又传到了罗马。
尼禄(公元54-68年)是一位非常残暴的统治者。他是迫害基督教徒的始作俑者。在其统治时期,圣保罗在罗马被斩首。公元64年,罗马发生大火。民众认为纵火者是尼禄,而其纵火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取乐。但是尼禄却说是基督教徒放的火。作为惩罚,数百名基督徒被烧死在大街上。
有很多人过着安逸的生活。富人们饮食考究,衣着华丽。他们居住的房屋宽敞而美观,而且配有洗浴和取暖设施。帝国境内的人民将很多时间都花在游戏娱乐和竞技运动方面。他们在竞技场观看战车竟速,而且还会到圆形剧场观看角斗士们打斗,这些打斗极为残酷。即便是最穷的人也可以前往观看,这是因为,在竟技场和圆形剧场举行的娱乐活动要么是免费的,要么就是极为便宜的。
大约在公元170年,帝国北面的蛮族开始入侵罗马边境。蛮族的这些早期入侵行动标志着"罗马式和平"的终结。帝国开始衰落。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版图
(二)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
由于出现了戴克里先(公元264-305年)和君士坦丁(公元312-337年)这两位出色的皇帝,罗马的衰落进程得到了延缓。戴克里先使政府和军队变得强大了许多。但在其统治结束以后,内战又再次爆发,而且一直绵延至君士坦丁登上皇位时方告结束。君士坦丁是第一位基督徒皇帝。313年,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定为帝国的官方宗教之一。公元395年,基督教成为帝国唯一的官方宗教。
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帝国就已开始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因为戴克里先认为,将这个庞大的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并各置一名皇帝,将更易于进行统治。后来,君士坦丁在东方古镇拜占廷遗址处兴建了新罗马城,该城后称君士坦丁堡(今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成为东部帝国的首都。公元395年,东西两部开始永久分立。东部帝国后被称为拜占廷帝国。该帝国一直存在至公元1453年。
(三)西部帝国的崩溃
西部帝国是在日耳曼人的人侵下走向崩溃的。日耳曼人各部落生活在帝国北面的村落之中,他们凶猛而好战。早在公元前113年,即在共和国时期,日耳曼各部落就已试图征服罗马人的土地。不过,日耳曼人对帝国的大规模入侵开始于公元378年。在这一年,罗马人在亚得里亚堡战役中被击败。罗马人的这一失败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它向日耳曼人各部落表明,罗马军队是可以被打败的。
从这时起,成千上万的日耳曼人开始涌入帝国。公元476年,罗马军队中一名日耳曼人出身的将领奥多亚克剥夺了皇帝的权力并自命为罗马政府的首脑。这一事件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