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事务所专题-柯南20周年纪念事件簿
搜索
查看: 1007|回复: 3

[百科大全] [2006.08.03] 〖天文生物探索部〗(科学快报组)7月底8月初天文新闻一览[收集+整理]

[复制链接]

杯户小学生

发表于 2006-8-3 10: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英在八月将联合发射人类首批人造太阳卫星
2006年07月27日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俄罗斯彩带网7月26日消息,据来自美国宇航局的消息称,今年8月,美国宇航局和英国基本粒子与天文研究委员会将发射人类宇宙探索史上的首批人造太阳卫星以观测太阳表面的活动。

  据悉,这是一个由二颗卫星构成的立体太阳探测卫星系统,其中每颗卫星的体积有如电冰箱,而重要为半吨左右,其探测目的是获取光球和日冕活动的信息。从事此面研究的科学家们将根据探测卫星提供的数据资料模拟出太阳的三维图像。

  据美国宇航局专家表示,这两颗卫星将同时发射升空,在进入太空后它们将各自分开并沿着各自不同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两颗探测卫星的轨道将与地球轨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太阳系大多数行星的轨道都处于这个面),其位置分布将以轮流观测太阳表面为目的。也就是说,当一颗卫星在地球之前观测太阳时,另一颗则“躲”在地球后面。预计科学家们将于今年11月份获得首批探测资料。该项目造价约5亿美元。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做人造太阳卫星的发射前准备工作。

  目前,欧洲宇航局和美国宇航局联合开发的“太阳与日光层探测器”(SOHO)正位于近地轨道对太阳展开探测。“太阳与日光层探测器”计划启动于1995年12月2日,它是人类宇宙探测历史上最有成效的探测项目之一。该探测器已经为科学界提供了大量有关太阳活动进程的信息。由于其探测成就斐然,因此原计划于2007年4月正式结束探测使命的“太阳与日光层探测器”将于2009年12月结束其光辉的一生。

  今后几年间,科学家们还计划发射另外三颗太阳探测器。今年,除了前面提到的立体太阳探测卫星系统外,日本的“Solar-B”探测器也有望开始工作。2007年,欧洲宇航局的“Proba-B”也计划升空,2008年,美国宇航局还计划发射“太阳动力探测器”(Solar Dynamics Orbiter)。此后到2015年,最新一代的太阳探测器“太阳卫星”(Solar Orbiter)将升空,它将对太阳以及内部活动进程进行近距离详细研究。

欧洲欲造60米望远镜寻找古老星系和类地行星
来源:新浪科技  类别:天文新闻  日期:2006.07.30 20:12  
新浪科技讯 俄罗斯彩带网7月27日消息,为了探寻宇宙间古老的星系和类地行星,欧洲南方天文观测台(ESO)计划开发出镜面直径超过60米的超大天文望远镜。
  为了顺利实现该超大天文望远镜(E-ELT)的开发工作,欧洲南方天文观测台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来负责这个项目。目前,该项目领导人还没有最终敲定要开发的望远镜直径到底应该是多大,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其直径应该在30米至60米之间。按照最初的计划,欧洲南方天文观测台本欲打造一架直径为100米的天文望远镜,但专家们对这一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时表示,打造一架直径为100米的天文望远镜风险太大,需要耗费的时间也太多。
  专家们称,打造这样一架天文望远镜需耗资9.5亿美元,有望在2015年建造完毕。目前,欧洲南方天文观测台只凑够了一半儿的资金,很有可能,美国和日本也将为此项目提供资金援助。
  同时,美国还将与其它国家合作打造另外二架大型天文望远镜。其一是美国与澳大利亚合同项目,计划在2016年前建成直径为24.5米的“大麦哲伦天文望远镜”(GMT),其二则是美国与加拿大联合开发的直径为30米的天文望远镜,同样计划在2016年前建成。
  所有大型天文望远镜的镜面都是由单个的、相对较小的部分组装起来的,这样生产起来方便又经济。为了减少大气对望远镜的的干扰,望远镜内部都装有适应性的光学仪器。

观测表明太阳系外层星体比科学家预想的要多
来源:新浪科技  类别:天文新闻  日期:2006.07.30 20:16  
新浪科技讯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26日报道,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发现了第一个证据,证明我们的太阳系冰冷的外围区域可能拥有比天文学家过去认为的多得多的星体。
  天文学家一直在想方设法获得太阳系外围一个称为“柯伊伯带”(Kuiper Belt)的区域的照片。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区域含有我们的太阳系产生时的碎片,这些线索能向我们揭示行星形成的过程。人们早就知道,大约有1000个大型天体,包括冥王星和最近发现的“塞德娜Xena”星体,处在“柯伊伯带”。但是有一些更小的天体逃过了人们的眼睛,因为它们距离太阳150亿公里,这种情况让我们很难观测到它们,即使利用像哈勃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这种高科技设备也很难一睹它们的尊容。
  现在,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英澳天文台的澳大利亚科研组利用光学纤维技术第一次发现了“柯伊伯带”中拥有更小的天体的迹象。他们通过观察星体瞬间的“闪烁”或者暗色化,发现有一颗“柯伊伯带”星体从恒星前方经过,或者说遮掩了恒星。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员格利戈·格利戈维斯在意大利举办的由国际“柯伊伯带”研究专家参与的研讨会上提出了他的研究课题。他的同事,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副教授迈克尔·阿什利表示,这份观察报告提供了第一个证据,证明“柯伊伯带”中包括比我们估计的更多的太阳系婴儿期的遗物。他说:“我们的观测主要说明,柯伊伯带中包含更多更小的星体,可能比理论预测的要多5-10倍。”
  阿什利表示,格利戈维斯和他的研究伙伴,英澳天文台的威尔·萨德里斯在新南威尔士的赛丁泉天文台,利用英国施密特望远镜的6DF设备发现很多直径从300米到1公里的天体的证据。6DF设备利用纤维光学,在两周内同时监测100颗星体,相当于每小时监测7000颗星体或者每晚监测单一的星体长达3年。他说:“我们已经获得100条光纤,每一条光纤锁定在一颗恒星上,然后把光纤输送到一部高速照相机里。”
  阿什利表示,这种现象显示出“柯伊伯带”中大约拥有1000亿颗天体,但是最近的观测显示,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说:“我们看到至少100颗非常肯定的星体,如果你寻找更小的、不太重要的星体的话,可以看到多达1000颗。”
  研究“柯伊伯带”的科研人员普遍对这一发现表示欢迎,但也有一些疑问。一些评论人士表示,恒星显得变暗了,可能是受地球大气的影响。但阿什利表示,科学家已经尽力排除了其他各种可能引起这种现象的因素,包括望远镜中出现的飞蛾。

欧洲灵敏-1号探测器重访阿波罗登月故地
来源:新浪科技  类别:天文新闻  日期:2006.07.30 20:18  
新浪科技讯 俄罗斯滚动新闻网7月28日消息, 不久前,欧洲宇航局的“灵敏-1号”月球探测器成功拍摄到了当年阿姆斯特朗等人登陆月球的地点。由于探测器拍摄照片时所处的轨道距离月球表面1764公里,因此从探测器拍摄的照片上我们无法看到人类首次登月时留下的痕迹和遗留在那里的科研仪器。

“灵敏-1号”拍摄的两个环形山及阿波罗号登月地点
  不过,“灵敏-1号”探测器却拍摄到了两座分别以奥尔德林和柯林斯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当然,月球表面也有以阿姆斯特朗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但由于距离较远照片上无法显示出来。
  37年前,即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号登月飞船向月球表面发射了代号为“鹰”的登月舱,成功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表面被称为“平静之海”的地区。两名宇航员共在月球表面活动了21个小时,这期间,他们的同伴柯林斯则一直待在环绕月球飞行指挥舱内。
  欧洲宇航局的“灵敏-1号”探测器于2003年9月28日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造价1亿美元的探测器仅花了3年时间便研发成功。它是首部使用太阳能离子发动机作为推进装置的探测器。此外,“灵敏-1号”探测器携带的主要科研仪器是由英国科学家制造的“D-CIXS”X射线光谱分析仪,主要任务是检验该射线探测领域的一些新技术,例如,电推进、小型化、激光通信、以及自动导航。同时,探测器也携带了照相机和分光仪,这些仪器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来研究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以及矿物构成特征,同时它还会搜寻隐藏在月球南极的水冰。科学家们可借助“灵敏-1号”提供的数据绘制月球图、矿物及关键化学元素的分布图,并模拟出月球演化过程的模型。

美国宇航局缺钱 国际空间站实验被迫停一年
来源:新闻晨报  类别:天文新闻  日期:2006.07.30 20:19  
美国宇航局(NASA)官员27日证实,由于宇航局预算资金出现缺口,美国在国际空间站的所有实验可能将被迫暂停一年。
  批评人士说,美国宇航局将大笔资金用于载人航天技术,忽视甚至放弃在国际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是目光短浅的“短视”行为。这不仅将使美国损失已投入空间站科学实验的数十亿美元资金,而且会让美国逐渐失去在太空实验方面的领先地位。

  据悉,去年,美国宇航局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的经费已经被削减至不到2亿美元,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国际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的年度经费又被减少到不足1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实验根本无法进行,所以美国宇航局考虑干脆将空间站的所有实验暂停一年,将节约下来的经费用于弥补宇航局预算经费的缺口。
  国际空间站科学实验遭受的冷遇和美国宇航局的政策调整不无关系。
  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1月宣布,载人航天项目成为美国航天计划的重点。美国太空计划的核心是将宇航员重新送上月球,并且准备在将来登上火星,太空研究项目都将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根据这一思路,美国宇航局认为在空间站进行的微重力实验、太空物质研究等实验都属于和载人航天没有直接关系的项目,可以暂停或暂缓进行,只有太空辐射研究等一小部分项目被保留下来。

美科学家欲建月球方舟 以防地球遭毁灭性灾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07:25 新闻晨报
[/URL]
美国科学家欲建立月球方舟,以防地球遭毁灭性灾难。

建议将地球所有生物DNA样本和文明知识储存到月球上

挪威的“种子银行”计划和英国的“冷冻方舟”计划都提出了以防地球生物遭遇灭绝式灾难的保存生命种子的方法,但美国“拯救文明联盟”组织日前却提出一个终极设想———到月球上建立专门的“月球方舟”,储存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知识,以防万一地球遭遇全球性的毁灭性灾难,那么储存在月球上的生物DNA样本仍然可以用来重新创造人类和万物。
  【假设】
  地球遭遇毁灭性灾难
  为了防止人类未来随时可能面临的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气候剧变、海平面上升等致命的末日式危险,挪威政府计划花巨资在北极圈内一个挪威岛屿上打造一个种子银行,收藏200万颗地球各种农作物的种子;而英国政府也有类似的“冷冻方舟”计划,包括将一些濒临灭绝动物的DNA样本预先储存起来。然而,由美国科学界知名学者组成的“拯救文明联盟”组织却认为,所有这些在地球上建立的“基因银行”都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太受制于地球。万一地球遭遇末日式小行星撞击或发生核大战,地球将会遭遇巨大破坏,没有人能够保证地球“基因银行”中的生命试管不会受损。
  据“拯救文明联盟”组织领导人、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高级科学家罗伯特·沙皮罗称,人类经常会遭遇无法预知的灾难,1918年,一场流行性感冒造成了全球3000万人死亡;不久前,一场遍布全球的[URL=http://www.iask.com/n?k=%C7%DD%C1%F7%B8%D0]禽流感
爆发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关注和惊慌;在地球有生命以来的数亿年中,好几次生命大灭绝都和小行星撞地球有关。
  【补救】
  将生命样本送往月球
  因此这个组织呼吁,人类应该在月球上建立专门的“月球方舟”,储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DNA样本以及人类所有文明知识的备份。这样一旦地球遭遇毁灭性灾难,月球上的“基因银行”仍可幸免于难,并成为再次繁衍地球生命的“方舟”。
  美国科学家建议,月球上的“基因银行”可以作为永久月球基地计划的一部分,派人类进行管理,一旦地球上发生大灾难,幸存的人类就可以利用月球上储存的人类精子和卵子样本,通过试管受精手术繁育出更多的人类,重建灾难后的地球。
  正如沙皮罗博士所说:“我不是在预言一定会有世界末日,但人类要努力设法保护文明的成果;在月球上建立地球生命与人类知识的宝库,就算再不济,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类博物馆。”
  “月球方舟”非天方夜谈
  拯救文明联盟”提出的“月球方舟”计划得到了美国前登月宇航员、第二个踏足月球表面的布兹·艾尔德林上校的支持。艾尔德林说:“‘月球方舟’主意并不领先于我们的时代,它现在就应该开始实施。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太空科技将有价值的东西送到一个可靠的太空地点保存起来。”
  据悉,提出月球方舟计划的“拯救文明联盟”组织成员都是非常严肃的科学家。包括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高级科学家罗伯特·沙皮罗,美国NASA前高级官员、现任波士顿一家航空宇宙发展公司总裁的雷·埃里克森,曾在1988年帮助起草并通过《太空殖民法》的美国国会太空核心小组会议执行主任斯蒂芬·沃尔夫,纽约大学“科学、健康和环境报告计划”负责人、太空研究专家威廉·布罗斯等人。
  据沙皮罗博士称,美国总统布什已经提出了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告诉总统对月球基地来说什么才是“最有益的事”。
  另外,大名鼎鼎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也认为,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寻求更多的太空殖民地。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6-8-3 10: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06.08.02] 〖天文生物探索部〗(科学快报组)7月底8月初天文新闻一览[收集+整

NASA居然缺钱了?要在以前就输给前苏联了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侦探

发表于 2006-8-3 1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06.08.02] 〖天文生物探索部〗(科学快报组)7月底8月初天文新闻一览[收集+整

可惜苏联现在不在了~~~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06-8-3 11: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06.08.02] 〖天文生物探索部〗(科学快报组)7月底8月初天文新闻一览[收集+整

版主喜欢科技类的啊,我也挺喜欢的。。。。。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侦探柯南事务所 ( 沪ICP备05038770号 )

GMT+8, 2025-1-26 00:42 , Processed in 0.056110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