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画的发型甚多,特别是以仕女的发髻造型,变化更是富丽多姿.上古时代,男女的发髻比较简单,一般用骨簪贯在发顶,用羊毛系结而挽髻,男女发型皆较简便自然。从记载看,男子成年时则加冠,女子成年时则挽髻,男人的发髻则被冠、巾,帻、帽、盔等所替用,女人的发髻则沿着富丽多姿而迅速发展。
据记载秦始皇信奉仙道之术,崇向仙女发型,则令宫中后妃美女浓装艳饰,使发型变化多而新奇,于是相互崇向仿学与创新,使妇女发型的变化与装饰更加丰富多采而侈靡。这种崇向一直延续以后的各个朝代,特别是汉,唐两代,发型的装饰变化更精致而艳丽,仅段成二式的《髻鬟品》所记载,这段期间所创的发型,其名不下百余种,元、明两代发型不作为审美的主要重点,于是就逐步趋向简约与单纯。高髻之风,浓装艳饰也逐步减少,到清代则以满制为主,男人发式梳有长辫,女人发型则以后垂髻为主。我们在塑造古代人物画时,特别是仕女画,更须考究,
在此只作一般概述,以供造型时参考。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绰号虽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简述于下: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见图)
2.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①。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见下图)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见图
4.反绾式
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 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见图)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
这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见图20)
蝉鬓、博鬓,这两种不是发型,但是各种发型必需配备的两种鬓式。
蝉鬓,据记载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①,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
博鬓,历代僻L仪典0,《舆服志》皆规定宫中的后妃要博鬓,品贵夫人也须博鬓,博鬓即以鬓掩耳,或往后拢掩半耳,是一种礼仪的鬓式。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在造型时,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唐代妇女发式多姿多态。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另外在《妆台记》,以及《新唐书》、《中华古今注》等书中,也有对唐代妇女发髻式样的记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别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椁线雕、壁画中见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发髻式样,但都没有我发现的西安东郊唐长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窑出土陶俑发式实物这么集中和多样。现将我发现和收藏的唐长安三彩窑陶仕女俑及其发式分别予以介绍,以便从唐代妇女多姿的发式这一侧面窥探唐代社会的兴旺和开放程度。
西安东郊唐长安平康坊三彩窑出土陶仕女俑发式 半翻髻(图1),仕女俑头,面目清秀;残高10.5厘米,发髻高5.2厘米。此发式在梳挽时将头发由上而下挽至顶部,再突然向下半翻,并作出倾斜之势。该发式是初唐时一种十分流行的高髻,《后汉书·马援传》中就曾写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图一及背面
半翻髻(图2),仕女俑头,端庄秀美;残高8厘米,发髻高3.9厘米。该俑发髻稍矮,梳挽方法同上;流行于初唐、中唐时期。
图2
盘桓髻(图3),仕女俑头,娴静优雅;残高6.7厘米,发髻高2.8厘米。此发式梳挽时将头发盘旋堆集于头顶,弯曲盘桓,似层层叠云。晋人崔豹《古今注》称:“长安妇人好为盘桓,到於今其法不绝”。到了唐代初期,此发式仍然十分流行。
图3
回鹘髻(图4),仕女俑头,面容微胖;残高5.7厘米,发髻高2.1厘米。这种发型是吸纳一种少数民族的发式,梳理时将头发自下而上梳挽集束缠折于顶,再用绢带鮁紧发根。该发式流行于初唐和盛唐时期。
图4
惊鹄髻(图5),仕女俑头,清俊秀美;残高6厘米,发髻高2.7厘米。将头发梳成两扇羽翼形,似鹄鸟受惊、展翅欲飞状。此陶俑发髻上还插有簪花,唐初和唐中期流行。
图5
双丫髻(图6),仕女俑头残高4.7厘米,发髻高1.2厘米。年幼或未婚妇女常用此种发式。梳妆时将头发集束于顶,编结成左右各一的两个小髻,类似树丫叉,故称丫髻。
图6
惊鹄髻(图7),仕女俑头残高6.6厘米,发髻高4厘米。将头发自下而上束于头顶。发根用绢带鮁紧,然后再将头发从中分成两部分,梳理成似鸟振双翼状。流行于唐中期。
西安西郊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出土的陶仕女俑发式
图7
球型髻(图8),仕女俑头,丰润秀美;残高7.7厘米,发髻高3厘米。梳理时将头发自下而上束于顶部,然后于正上方挽成两个向额前倾俯的球状发髻。此发式也是高髻的一种,流行于盛唐。
图8
愁来髻(图9),仕女俑头,面庞丰腴,发髻高耸;残高10.5厘米,发髻高5.1厘米。将头发自下而上束于顶部,用绢带扎紧发根,再将头发分成左右两股,分别梳成高耸的圆形发髻。此发型也是盛唐流行的一种高髻。
图9
双垂髻(图10),仕女俑头,面容丰润,纯朴贤慧;残高4.8厘米。此发式挽时先在正中分发,再将头发左右两股缠折成柱形,然后用绳带系扎,使其垂于耳际。此种妆扮流行于盛唐和晚唐时期。
图10
双丫髻(图11),仕女俑头,眉目清秀,清新活泼;残高11.5厘米,发髻高2.7厘米。将头发束于顶,在头顶中央分成左右两股,发根用绢带系紧,再分别挽成左右自然下倾的发髻。此发式多为未成年女子梳挽,流行于盛唐时期。
图11
倭堕髻及抛家髻(图12),仕女俑头,肥美丰腴,雍容华贵;残高12.6厘米,发髻高5.1厘米。唐人温庭筠在《南歌子》词中对此髻是这样描述的:“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唐开元时,许景先撰《折柳篇》也有“宝钗新梳倭堕髻”诗句。这种发式,将总发梳于顶,在正中挽一发髻,发髻朝一侧倾斜堕落,再用簪别住。此发式盛唐最为流行。
峨髻(图13),仕女俑头,面庞丰润,高贵典雅;残高7.5厘头,发髻高3.5厘米。唐李贺《十二月辞》写道:“金翅峨髻愁暮云”。此发式梳理时将头发掠向颅后,颅顶头发高耸,并挽成一髻,然后朝一边倾斜,颅后头发蓬松垂于肩。这种发式流行于中晚唐时期。
图13
因为都是些出土文物,所以看起来难免有些难看.
下面是绘画的,好看点:
唐代贵妇帔子凤发式饰步摇
帖子相关图片:
唐代女子单环髻发式
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戴花冠,簪花 (如果有照片的话,一定是很迷人的)
帖子相关图片
唐代贵妇花髻发式,戴花冠,饰蛾眉
帖子相关图片:
唐、五代女子高髻发式,插梳
帖子相关图片:
宋代宫女高髻发式, 并扎巾及金花钿饰品(山西晋祠彩塑)
帖子相关图片:
宋代女子双蟠髻发式饰花钿
帖子相关图片:
宋代女子三丫髻发式
帖子相关图片:
宋代女子单蟠髻发式
宋代女子飞天髻
帖子相关图片:
明代妇女牡丹头发式
帖子相关图片:
牡丹女子三髻发式(很多电视剧都用这个哦!)
帖子相关图片:
明代女子双环发式戴貂皮头饰 (王熙凤经常使用这个发型的)
帖子相关图片:
元代女子花冠发式
(如果有颜色的话,相信会很好看的)
帖子相关图片:
朝的(最华丽)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
清朝发型解析
图片不是很好看,但是古色古香~转自:美容美发传播网
清代的祖先,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灭,这237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获得了巩固,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清代女子高髻发式、簪花、饰花钗
帖子相关图片:
清代女子髻发式花饰
帖子相关图片:
圆满发式
帖子相关图片:
苏州发式
帖子相关图片:
连环JI
帖子相关图片:
花钗
帖子相关图片:
青春活泼
帖子相关图片:
大拉翅
帖子相关图片
喜鹊尾
帖子相关图片
终于发完了,真累啊.第一次发表此类文章,觉得好的话,就给我加积分吧,谢谢了.%&222 %&222 (改天有空的话.我再把古代的冠,服装等等都贴上来给大家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