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最后登录1970-1-1
回帖0
精华
积分4426
威望
RP
金钱 柯币
人气 ℃
注册时间2005-12-18
|
发表于 2008-2-9 11: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perky 于 2008-2-9 10:53 发表
霜冷长河 余秋雨写的……
大家帮忙啊>
人生是个广博深奥的课题,我们身处於浩潮又充满哲思的境域裏,诸多事理物由是我们所不能理解又极却去探求知晓的.人生在世,有什麼是我们穷极一生要去追寻,去探求,去体验,去学习乃至去得到的呢 活在世上,尽管我们所知有限,对於生命,我们仍需於热爱它,参与它,去投入其中使其成为一员,其中道理究竟为何呢 是我们自出生即被赋予的本能,责任吗 亦是我们热情不减的投入生命,参与生活不仅为求温饱而已,更求精神灵性上的了悟,超越 我想答案不在外求而存於个人心中吧.生命是什麼,生活又是为了什麼,每个人心底都有其所阐释的答案吧!
<>很有意思的一本著作,不仅为人生各个课题作了个人的注解,还引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在去看,去问,去聆听,去与自我做对话,思索为什麼生命是这样的,而我们所认定的是绝对的吗 不,这没有一定的答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们解答.这是完全个人的,必须自己去会验,感受和探索,唯有通过自己真正的经历,投入,付出和感觉些什麼,那才是纯粹自己的.
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中,我们都在找寻我,探寻生命,发现事理,发展人我情爱与学习生活,终其一生我们可能发展事业,成就志业,结交知友,嫁娶育儿,投入志工等等,也可能随波逐流,蹉跎时光,一事无成,积累债业,但这一切可否归结於发展圆满完熟的自我个人呢 <>裏道出人生的课题是:我们必须去参与生活,去学会我们各自的人生体验要教导我们的种种深刻意义,然后往内在精神提升,去参破人的贪瞋痴身口意,乃至了悟其实存在是无,万念万欲是无,一切人我是非,憎恨痴迷也是无,一切皆是无也是空,诚如人心本是一潭平静无波的湖,我们要投掷什麼使它波澜起伏亦或保有其宁谧深邃.
再来,我们谈到了爱,<>之末章节讲述的是牶一最限好的经验:爱,也是老教授终其一生的信仰,尽管他的形体正日渐消陨,他那炽烈明亮的精神灵性仍使我们感动不已;尤其震憾於他对人性纯洁的信诺与他那对生命的活泼热情.对於生命他以自身如烛蜡消融般的身躯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还能如此沈迷於俗世的声光迷乐,无视於生命所要给予我们的,其实正是如此美妙的经验吗 爱,正是生命最丰厚的礼物.
人生种种都在向我们展现生命甜美,然而人生充满著未知与短暂,我们何不勇敢地投入生命,迈开步伐,大步大步地去生活;敞开心灵,热切地拥抱世界,热联地爱和参与,胆大而自知地自我许诺和追寻 让生命真实而热烈的活起来!
《霜冷长河》读后感
看过黄子华的一篇专访,知道他读过余秋雨的书,当时正在看《霜冷长河》,访问中有这么一段:“自从他看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后,他继续追看余秋雨的前作《文化苦旅》,现在正读他后来的《霜冷长河》。「我觉得书中提到『霜冷长河』的意思很好,很适合我重复的读:作者很喜欢秋天时结冰前的河,因为所有东西都停顿下来,这段时间让你也停下来喘息。我想人生的形态可否一年四季抱这『霜冷长河』的心态呢?」”所以我也去看了。
其实几年前已经有朋友给我介绍余秋雨的书了,但那时我正在看李敖的书,也就对其他人写的书失去了兴趣,武断的认为其他人写的书不如李敖的书读来有趣,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写的就更没劲了。
在看过之后发现,真后悔为何不早读他的书。李敖的书其实不过是本有趣的历史书,加上了他独特的评论方式,看了后不会思考。而余秋雨的书可以一边看一边思考,看了后还在思考。而让读者一直在思考的书则是本好书。而且他和子华的作品有着某种共鸣,就是都是在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
书中大部分提到友情,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现在的处境。刚上大学时,我为找到四个好朋友而庆幸。但到大二时,我发现我完全错了,她们不过是一群觉得你有利用价值就利用你,平常在一起也不过是吃吃喝喝,遇到困难时没一个肯帮忙的人。进了大学里就好像进了半个社会,人的丑态也会暴露出一部分。等真正进入社会,就会完全暴露出来。我们五个人谁都没有把对方当成可以信赖的人,这点我很清楚。人在成年后对每个人都有了一种警惕心理,不愿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任何人,不再信任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好友。这时我才真正理解到,只有在年龄越小时交的朋友,往往才最真心,因为年龄小,所以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心灵纯净,真诚待人。所以我大部分的好友都是在高中之前认识的。
我好友不少,但知己,我没有。
忽然想起子华曾在一次访问中的一段对话。记者问他:“这次开栋笃笑会不会送朋友票呢?”子华回答:“当然会送,不然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想来他当时还在受这本书的影响。
我对大学里其中一个朋友说,我们之间没有友情,英国诗人赫巴德说过:“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而你对我一直是有所求的,不管在什么事情上总是让我帮你解决,你自己却不曾对我有什么帮助。她说朋友不就是在好友有需要时挺身而出、竭尽所能的吗?我说,你总是让别人对你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几时看见你对我也有同样的举动,友情不是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我不是圣人,我做不到。
她曾问过我她有什么优点,我想了半天,老实的回答:“没有。”她又去问她的男朋友,他也想了半天,仍然回答:“没有。”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人呢?世人就是有这种人。人不坏,但没优点。
看完《霜冷长河》真是获益良多,不过此书不适合在冬天阅读,而我却碰巧在这个寒冷季节来读,本已很冷,心中更冷。
忽接到一好友电话,提醒我明日出行时,记得多穿点衣服,不要像上次一样穿得那么少,结果被冻得重感冒。此时长河不冷,心中已暖。
PS一年前写的,这次重发,因为我又有了新的感触!
春节刚过,元宵节的灯辉还在心头闪烁,就接到要去北京开会的紧急通知。因为恐高,总不愿意乘飞机,于是周末提前买了64次软卧,就踏上了征途。这次旅途陪伴我的依旧是余秋雨的《霜冷长河》。
情人节那夜,当万家灯火辉煌、浪漫的人们还沉浸在烛光、干红、玫瑰的祝福声中,我却安座在自己的车厢中,泡一杯清茶,静静地品味余秋雨教授的智慧。
以前读过不少先生的散文、游记,特别喜欢先生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次我有幸领教先生关于人生的精彩论述,是第二次精读。这些论文据先生自己说,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六、七年,并且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自感有发言权了,因此,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这个集子里,总共收录了先生的五、六篇论文,其中《关于友情》、《关于名誉》、《关于谣言》、《关于嫉妒》我反复阅读与思考了很多。记得以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友情的读后感”,这次我想对先生的“关于嫉妒”发表一点自己的思索与感想。
“嫉妒”一词,源远流长。古往今来诸多文艺作品中,都有正反两方面人物关于嫉妒的例子,奥赛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化中的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呢,我们也无法断然宣称自己是一个从不嫉妒的人,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个居高临下的医生。
先生说: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与不服的心理失落。有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际遇中,往往会碰到不同的对手,如果这个对手,在很多方面与自己势均力敌或超过自己一筹,而此人老是在自己眼前晃动,偶尔胜出,定眼一看,喝彩的还是对手,于是内心深处总有不平。而实质上,嫉妒的对象可能正是自己羡慕的对象,因为,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已经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好、或者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居然有人已经达到而且有目共睹,于是就忍不住要心里的不平衡。这样,嫉妒就产生了。高明的嫉妒者都不会明火执仗地承认这种心理,只能通过各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现出不屑一顾,其实这就是嫉妒的证据。先生列举了诸多嫉妒的表现形态,还列举了无数表达嫉妒的渠道、方式。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救助弱小、同情感慨是嫉妒者一个无可非议的仁慈口号~!这种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对被嫉妒者最具杀伤力。 因此,中国古代一些所谓的处世圣贤,因为不愿遭妒,往往诺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样的警世格言,总喜欢在行为上一味谦谦让让、避避退退、观之望之、哼之哈之······其目的都是千万别让嫉妒在自己身上聚焦。
说到底,对于嫉妒这样的人类通病,我们很难混杂到用人品等级来讨论。“既生瑜,何生亮”,我们能说周公的人品低劣吗?我到是觉得:宁肯承受君子的嫉妒,也不愿面对小人的拥戴。问题是只要你不用非常卑鄙、下流、诬陷、欺骗的手段,你的嫉妒就可能成为激发上进和进取的动力。最好只把嫉妒深藏于心,偶尔流露一下,也不要太累和苦了自己。先生最后说:“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嫉妒、林黛玉的嫉妒、周公瑾的嫉妒怕什么?怕只怕那个迷惑而不知深浅的谎言的泥潭!”
貌似能搜到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