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最后登录1970-1-1
回帖0
精华
积分6051
威望
RP
金钱 柯币
人气 ℃
注册时间2003-11-16
|
发表于 2008-9-30 10: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hide=999999999]
1.上海
2.杭州
3.
4.北京
5.香港
6.天津
7.广州
8.武汉
9.沈阳
10.南京
11.重庆
12.东京
13.巴黎
14.华盛顿
15.柏林
16.悉尼
17.
18.
19.伦敦
20.
13*5=65
发现一个很bug的问题
一旦帖子的内容变多到一定程度就无法隐藏了 = =
是咩?那你可以写在WORD文档里传到附件上就OK了~
BY 冰
[hide=222222222]
这里就写这几个了.更多的内容在word文件中.^^
圆明园福海·景点介绍
圆明园以“水景园”著称,是一处人工创造的大型水景园林。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形成了众多的水态,彼此之间又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了整个园林的脉络和纽带,既可泛舟游览,又可水陆运输,宛若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而福海作为全园最大的水面,更成为皇家御园的水上游乐中心。
福海得名
康熙朝圆明园的范围主要在后湖周围,《养吉斋丛录》十八卷记载,“园(康熙赐园圆明园,非指圆明三园)东有东池,雍正间命名福海”。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经雍正即位后的进一步开拓才有后来的规模。明明是湖却被命名为“海”,这就与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传说有关了。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以辽阔开朗取胜。水面近于方形,宽度约五、六百米,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32万平方米。历史上福海最深处达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左右。这样的深度为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及平日大船行驶提供了保证。 巧妙格局
福海水面浩瀚开阔,碧波荡漾,风光秀丽,四周佳景遍布,群峰倒影,上下辉映。环列周围的十个不同形式的洲岛,将漫长的岸线分为大小不等的十个段落,临近水面的开阔地段布列不同的风景点,充分发挥出它们的“点景”与“观景”作用。如“方壶胜境”、“平湖秋月”、“澡身浴德”等等,与福海隔而不断,若即若离,互为因借,形成开朗与幽深的对比。河道环流于海的外围,时宽时窄、有开有合,通过十个水口沟通福海水面。大小水面互相依托,相映成趣,丰富了单一的水景。也象征着百川归海,四方水流均归福海,体现了四方归顺的寓意。其间建置各式桥梁点缀联系,既消除了岸脚的僵直单调感,又显示出水面的源远流长。周围断续的堆山把中心水面的开阔空间与四周的河道障隔开。沿河道的幽闭地段则建置小园,通过水口的“泄景”引入福海的片断侧影作为陪衬。宫墙与河道之间亦障以土山,适当地把宫墙掩饰起来。
沿湖岸一带素妆淡抹,辽阔舒展,建筑的配置采用平淡疏朗的手法,没有高大的体量和惹眼的色彩,为突出水面的宽广,四周主要以疏疏落落的建筑及花木、水矶等组景。众多的园林佳境,以其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和诗画意趣共同组成了以福海为中心的庞大风景群,被誉为人间仙境。
景群点滴
平湖秋月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北岸,境仿杭州西湖同名景。为秋夜赏月佳处,由一组散布的临水建筑组成。核心建筑平湖秋月殿为南向三间三卷大殿,前檐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此处初建时,前为临水敞榭三间,后为正殿三间,嘉庆朝改建成一座三卷大殿。平湖秋月殿东度五孔桥有一倚山高台的四方重檐亭,外悬乾隆御书“两峰插云”匾,亦取杭州西湖同名景。为园内重阳登高之处。
每逢清风徐徐的秋夜,此处湖平如镜、月光如昼、桂花飘香,典雅的园林建筑与湖面、花木、皓月、倒影,融洽协调的组成娴静优美的图画,真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令人遐想联翩,回味无穷。无怪乎乾隆要说:“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指杭州西湖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
方壶胜境也是园中最为美丽的建筑群之一。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建筑立意取材于道家的“仙山琼阁”意境。主体建筑是对称布置、前后三组的殿堂,上覆黄色琉璃瓦,倒影于水面上,犹如仙山的琼楼玉宇般壮观。前部的三座 重檐大亭及白石崇基,呈“山”字形伸入湖中,宏伟辉煌,具有东海三神山的寓意。本景其实也是一处寺庙园林,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
南部水面是面临福海东北的一个内湖,并与福海的大水面之间有一座可开启的吊桥作示意性的分隔,当桥开启,大的龙盘可由福海进入内湖,直达突出湖中的迎薰亭。当透过桥洞,远望福海中心的蓬岛瑶台时,更会产生漫游在仙境的观感。乾隆皇帝云:“海上三神山,舟到辄风引去,徒妄语耳。要知金银为宫阙,亦何异人寰?即境即仙,自在我室,何事远求?此方壶所为寓名也。
建自雍正初年的蓬岛瑶台,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一直是帝王们追求人间仙境,长生不老的一种幻想境界。雍正帝命工匠按照传说在福海中央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中间是主岛,两边各有一座小岛相辅,写意传说中东海的三仙山,并在岛上建造了殿阁亭台。乾隆九年“蓬岛瑶台”诗序曰: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真妄一如,大小一如,能知此是三壶方丈,便可半升铛内煮江山。李思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这一景区,就是他的代表作《仙山楼阁图》的再现。
蓬岛瑶台为皇室提供了一处烟波浩淼中的休闲别墅,在这里可隔湖眺望如画的沿岸景色,当福海西部水域每年端阳节举办龙舟竞渡时,皇太后及后妃内眷例在蓬岛瑶台观赏。蓬岛瑶台矗立于水面中央,在福海边,人们的视线虽未被隔断,但似乎又使人深感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距离和阻隔。乾隆有诗云:“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若台若榭皆熟境,庭松峙翠盆花红。不如可望不可即,引人企思翻无穷。”高台低榭、苍松红花都是常见之物,因而近熟而味淡;但是,由于它们置于被水遮隔而可望不可即的岛上,却可以化熟为生,远而味浓,引发人无穷的企思。
水上游乐
平日里皇家经常以在福海上泛盘和在平静的湖上观览沿湖风景为乐。浩淼的水面,波光粼粼,四周的沟叉河道,纵横交错,整个环境清幽淡雅,一派水乡风情。当艳阳高照,云淡风情之时,荡舟于此一边赏景,一边享受迎面吹来的徐徐清风,心情也会变得分外舒畅,很是惬意。放眼望去,周围屋宇、山峰倒映水中,岸上花树随风摇曳,湖心三岛景色秀美,怡人的湖光山色真令人流连忘返,仿佛人在画中游一般。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在湖面上享受划船嬉戏、船上观鱼、船头垂钓,或是品茗畅叙的乐趣。湖上舟船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大船,也有小舟。王致成记述道“当夫游船环集,金碧辉煌。或来荡桨,或事垂纶;或兢水嬉,或排阵势。必须身亲其际,方能领略海上之大观”。此外,盛时每逢端午福海要例行斗龙舟,逢中元日要燃放河灯。在冬季,皇帝常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有时还在福海举行冰嬉,即滑冰活动等。
福海厄运
在长达一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福海给皇家的御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是它也并没有给皇家带来幻想中的福气,相反倒成了埋葬圆明园管园大臣的水中墓穴。1860年夏,咸丰皇帝在福海最后一次享受了泛舟之乐,此后不久,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承德。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管园大臣文丰无力组织保卫,跳入福海自尽。
圆明园罹劫时,除蓬岛瑶台因位于福海中央而幸免于难,廓然大公因位置较为偏僻而偶然存留外,其余景点几乎被焚毁殆尽。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蓬岛瑶台毁于火灾,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福海景区也不例外,廓然大公就毁于此次战乱。后福海逐渐沦为苇塘、稻田,并在西岸形成居民村落。漫步其间,周遭荒烟蔓草,断壁残垣,不时映入眼帘。人们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真令人深感悲哀与无奈!
福海新生
1949年后,圆明园遗址陆续得到党和政府的切实保护,1976年正式成立了专管机构。圆明园遗址也先后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被整修为具有独特意义的圆明园遗址公园。1984年12月1日,遗址公园开始全面整修,福海景区作为第一期整修工程于1985年6月29日竣工开放。
经多年整修,如今的福海景区已是一处难得的山水园林佳境,成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游人在此尽管看不到宏伟壮观的景色,但盛时的格局仍大体存在;山形水系已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从浩瀚的湖面与环绕的河溪中依稀可见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景致;各种树木蔚然成林,季节性花卉如霞似锦;大多数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复建的少量建筑如蓬岛瑶台的东岛瀛海仙山六方亭和西岛庭院等重现昔日光彩;部分建筑的基址,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的房基依然存在,“三潭印月”尚能看出轮廓。身临其境,人们仍不难想见昔日美妙的园林图画。而“吴宫花草埋幽径”的格调,更符合遗址园林的气质,给人一种沧桑感和关于历史的强烈震撼。这里既有洋溢着大自然气息的山林野趣,又富有遗址的特色,昔日的皇家水上乐园已经成为今日京城大众休憩、游览的理想处所。
司马台长城·景点介绍
以“惊、险、奇”著称的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全长19公里,共有敌楼35座,是我国唯一一段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长城,是戚继光在此督建时所创建。这段长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
司马台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跨谷索桥似长虹横贯东西。西段山势较平缓,20座敌楼至今保存完好;东段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在山峰之巅密布着15座敌楼。“仙女楼”建筑精美,汉白玉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过“仙女楼”即是长不逾百米、两侧断崖绝壁、却只有一砖之宽的“天桥”,能过此桥者实为登城好汉。“望京楼”是北京市至高点,海拔986米,登上望京楼,游客们东可看“雾灵积雪”,西望长城雄姿,北观塞外风情,南眺京城灯火。
司马台还为游客提供登城隐形索道、游览峡谷索桥、鸳鸯湖上泛舟、游泳、垂钓、住宿、小型会议、山寨野味等服务。6月举办司马台长城国际滑翔节、8月举办文化节、9月举办登城比赛。
司马台长城集万里长城的各种特点为一身。就拿城墙来说,此段有单面墙、双面墙、梯形石墙;敌楼的样式来说,有两层、三层、扁形、圆形、拐角形、两眼、三眼、四眼、六眼、二十四眼;而顶部样式,许多是司马台长城独有......
司马台长城东段最奇妙的还在于“险”,长城似巨龙蟠伏于绝崖峭壁之上,横亘东西,千米之内,密布14座敌楼。特别是在陡立的山峰一侧,耸起一架天梯,天梯倾斜度为85度,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此处只能四肢爬行而过,令人胆寒!
司马台长城有两个最有特色的楼子。一个是“仙女楼”,传说是由一个羚羊变成的,因莲花仙女居这而得名,它形体修长、长年在白云中若隐若现,恰似不愿出门的少女,汉白玉石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上所仅有。第二个楼叫“望京楼”,海拔986米,是北京文物最高点,站在此楼手可接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司马台长城是万里长城中的精华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珍品”的人类特级文化遗产。
司马台长城是我国唯一一段没有修饰,保留明朝原貌的古建筑遗址。
爬长城之前,须先越过一个大湖。湖的西侧,有一温泉,严冬季节泉水周围也长满青草,犹如春天。泉水温度常年在37℃ ,只见热气腾腾,群鱼漫游。湖的另侧,山泉却冰凉彻骨。当地人称此湖为鸳鸯湖,它是由相距十数米一个冷泉和一个温泉相汇而成的。
司马台长城位于密云东北部的古北口境内,全长19千米,东段惊险奇物,集万里长城的各种特点为一身,就拿城墙来说,此段有单面墙、双面墙、梯形石墙;敌楼的样式来说,有两层、三层、扁形、圆形、拐角形、两眼、三眼、四眼、六眼、二十四眼;而顶部样式,许多是司马台长城独有……
司马台长城东段最奇妙的还在于“险”,长城似巨龙蟠伏于绝崖峭壁之上,横亘东西,千米之内,密布14座敌楼。特别是在陡立的山峰一侧,耸起一架天梯,天梯倾斜度为85度,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此处只能四肢爬行而过,令人胆寒!
过天梯之后,再爬过天桥,便能登上两个最有特色的楼子。一个是“仙女楼”,传说是由一个羚羊变成的,因莲花仙女居住过而得名,它形体修长、长年在白云中若隐或现,恰似不愿出门的少女,汉白玉石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所仅有。第二个楼叫“望京楼”,海拔986米,是北京文物最高点,站在此楼手可接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司马台明朝长城边塞在军事上分为九个镇辖区。密云属蓟镇辖区,该区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灰岭口,全长1200多里。这蓟镇长城段当时受着蒙古部族的严重威胁,蒙古部族俺答时常入关,向北京城外侵袭,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县等地抢夺财物,骚挠百姓,直逼北京城,所以蓟镇长城具有至关重要的防御作用。
密云段长城全长425里,明蓟镇建立了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石塘路和以石匣为中心的四个军营及重要关口,每路分负长城若干段的关隘和敌楼。平时练兵,战时打仗,形成系统的战备防御工事。
蓟镇是明朝名将刘应节、谭纶及抗倭名将总兵戚继光等指挥设计和修建的。这段长城具有墙高、墙宽厚的特点,并且在重要地段修筑仔墙、敌楼,峰火台密集,多种形状,多种用途,集全国长城之特点。司马长城属古北口段,在这段的十余里内,有着四个险字,即危岩险涧、孤峰险楼、悬空险墙、陡壁悬崖长城过,涧空悬岩走蛟龙。远看长城如飞龙腾云驾雾,近瞧长城如长索蜿蜓,所以被称为一段“奇妙”的长城。
雄风独具的司马台长城,因一汪碧水而被截断,远看长城有如两条巨龙,一东一西,从山上下来,探头入碧波中豪饮。西侧的山脊稍缓,龙头蜿蜒而下;东侧的山脊陡峭,龙身如九霄飞落。登临敌楼,举目四望,群山茫茫远去,雄关沿壁立的山脊逶迤,且高风瑟瑟,游人寥寥,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的旅游开展得早,这里就成了观看蓟镇长城的著名的景点。此后,为了缓解八达岭人满之患,又有慕田峪、金山岭长城被开壁观光。不过,1986年开始修复的司马台长城,游人至今寥寥。原因是,司马台地处密云东北角与河北省的交界处,从北京出发,到司马台所需的路程,比到八达岭稍远了一些。其实远离喧嚣,实为一大幸事。到司马台,既勿为小贩们的包围而操心,也无须为闪避行人而劳神。马路上、宇墙旁,人迹罕见,君可如闲庭信步,细细体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的悲凉,慨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发已先斑”的沧桑。从长城上下来,可到长城脚下的民居饭馆,花很少的钱,吃一顿典型的农家饭,饱赏田园风光,如此旅游,岂不更有情致?
司马台距古北口不远。长城自古北口而来,山势尚属平缓,到司马台,山势陡然险峻,到了司马台隘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势使然,修筑者不能不匠心独运。司马台长城如罗哲文先生所说:“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这里长城的墙体,既有人所常见的“城墙类型”,也有适应悬崖峭壁的山势而建的“半边墙类型”;既有随缓坡而舒展的马道,也有陡坡上以大阶梯叠进的“天梯”。空心敌台形势多样,同样令建筑史家叹为观止。仅敌台上的望亭,就有一间房、三间房、三间房加前后廊,三间房加周围廊等几种,屋顶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和重檐悬山式多种。在很短的距离里,城墙和敌楼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如果说长城是奇观的话,司马台长城则是奇观中的奇观。这是险峻雄奇与丰富多彩相结合的奇观,是大自然与独到的匠心共同营构的奇观。
颐和园昆明湖·景点介绍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 向东伸出, 相对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 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 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 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 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 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乾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 是乾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 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 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 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 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 清乾隆时, 营建规模超过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还有畅春园、圆明园, 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 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滴园最后建成千1764年, 耗白银480 多万两.1860 年,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 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 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 到解放前, 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 并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宽南窄, 向南延长, 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 面积纣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处约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 西堤以东是南沏, 水面最广, 偎山带景, 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 北部称西湖, 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 造型优美, 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 桥拱高耸, 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 象征蓬莱三岛.其中, 南湖岛风景最优美, 它的面积达16 余亩,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 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 原有三层阁楼, 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 米, 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 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 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 昂首竖耳, 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 非常优美生动, 原取神牛镇水之意, 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 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 此处得春气之先, 亭畔桃红柳绿, 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 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 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著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於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 穿过排云门, 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 全长728 米, 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 有山水人物, 有花卉翎毛, 800 余幅画面溢彩流金, 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 穿花拂柳, 联殿通阁, 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 步移景换, 变化万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内的北部湖中, 有团城岛, 南部湖中有藻鉴堂.岛上原有的建筑, 都於1860 年烧毁.藻鉴堂西北的畅观堂, 地势较高, 可东眺颐和园全园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 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於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万寿山西麓岸边, 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 上建两层舱楼, 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观.
由清晏舫向北, 穿过蒋桥、万字河、半壁桥, 便折入后山后湖.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 别有一番江南景色.这里, 碧水潆回, 古松参天, 饶有幽趣.后山的建筑在1860 年和1900 年两次遭侵略着破坏后, 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 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 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 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 通往万寿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 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这条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金碧辉煌, 气势宏伟.万寿山上的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重翠亭、福荫轩、写秋轩、邵窝殿、画中游、湖山真意等楼台亭阁, 各具妙趣.登临这些楼台亭阁, 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后山中轴线上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 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 它的前方, 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 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岸便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这条街又名苏州街, 如今已经重新整修恢复, 再现江南民俗风情与水乡风光.
昆明湖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 面对墙外的街道, 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赶会, 所以也叫”看会楼”.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是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的, 原名惠山园.园内一池碧水, 亭亭莲叶, 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 凌架於湖心的饮绿水榭, 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谐趣园内, 竹影拂栏, 泉流缓缓, 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湖和万寿山组合成绚丽多姿的颐和园.在这一片激光山色之间, 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从亭台楼阁的设计到花木的配置, 从山间的曲径到形式多样的桥梁, 从地形的运用到假山的堆造, 布局得宜, 浑然一体.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部围墙遮挡起来, 从而取消了园子西部的界线.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 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 西山群峰便是远景.显得山外有山, 景外有景, 水阔天空, 层次分明, 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 视界广阔, 烟波浩渺, 远处西山淡雅, 东面高楼排空, 宛如置身於画卷之中, 令人目酣神醉.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3+4+241*0.5
=207.5
[ 本帖最后由 紫若冰 于 2008-11-5 17:31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