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最后登录1970-1-1
回帖0
精华
积分3167
威望
RP
金钱 柯币
人气 ℃
注册时间2009-1-5
|
发表于 2009-8-13 13: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ngel的守护 于 2009-8-13 11:53 发表
蓖麻毒素是一种什么毒?
見維基百科
蓖麻毒素(英语:Ricin)是从一种称为蓖麻(Ricinus communis)的植物所萃取出来的毒素,又称蓖麻毒蛋白。此种毒素对人类的平均致死量为0.2毫克,但也有一些文献的数据较高[1]。此毒素能抑制蛋白质合成过程,进而对生物体造成伤害。研究显示,8颗蓖麻种子的毒素可对一名成人产生毒性[2]。不过在已知纪录中,因摄取植物种子而死亡的案例并不多见[3]。此外,自然界中还存在某些类似蓖麻毒的毒素,例如鸡母珠中的鸡母珠毒素(Abrin)。
中毒症状与治疗方式
蓖麻毒蛋白在吞咽、注射以及吸入等情形下具有毒性。中毒症状则依接触量与接触方式而有所不同。吸入蓖麻毒者可能在8小时后才会产生中毒症状,首先出现呼吸窘迫、发烧、咳嗽、恶心与胸闷,之后大量出汗并造成肺水肿,最后可能在低血压及呼吸衰竭中身亡[1]。吞咽者则可能在6小时内出现症状,其中包括带血呕吐与腹泻,并使中毒者脱水,几天后可能因为器官停摆而死亡[1]。由于中毒后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症状,而且许多症状类似其他疾病,因此当中毒者得知自己中毒时常为时已晚[4]。若是中毒者在3到5天之后仍未死亡,则通常会康复[1]。
篦麻毒的表面结构图,蓝色是A链,黄色是B链。
蓖麻毒的卡通图,红色部分是糖分子支链。
目前并无任何蓖麻毒专用的解毒剂,不过已经有疫苗发展出来[5][4]。此外也可使用对症疗法及支持疗法进行救治。根据中毒方式,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帮助呼吸、透过注射方式将液体注入静脉,以及针对中毒产生的癫痫与低血压进行治疗,或是利用活性碳洗胃。如果是眼睛接触,则以清水冲洗[1]。
毒素构造与作用机制蓖麻毒蛋白是一种异源二聚体糖蛋白[6]。包含两条具有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链,分别重约30kDA,两蛋白质链之间以双硫键相连。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不同长度的糖分子支链结合于其上[7]。两条蛋白质链如下:
生产方式蓖麻毒可轻易地从蓖麻子油(castor-oil)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废物里纯化出来。蓖麻毒在压榨蓖麻子油所遗留的种子与果泥中,约占有5%的重量。在美国若是被发现生产或持有蓖麻毒,最高将可能被判处30年的徒刑。
用途
生物与化学武器美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蓖麻毒的潜在军事用途,当时的构想包括使用蓖麻毒作为毒气,或是将其包覆于弹药外壳。毒气研究后来并没有充分进行;而在子弹或炮弹外壳包覆毒素,则违反了1899年的海牙公约。到了二次大战时期,美国与加拿大开始研究将蓖麻毒放置在集束炸弹之内。不过经过测试之后,他们发现经济效益比使用光气更差。
刺杀乔治·马可夫的雨伞尖端之构造。
苏联特务机关KGB在冷战时期曾将蓖麻毒用来作为生物武器。1978年9月7日,保加利亚异议人士乔治·马可夫在英国伦敦被人用雨伞刺中,由于雨伞尖端藏有包覆蓖麻毒的胶囊,且其中含有约0.45毫克的毒素[4],因此使马可夫中毒,并于3天后身亡。他的死因是在验尸之后才为人所知,可能的凶手是保加利亚的秘密警察,而毒素可能来自KGB的支援。在稍早,一名苏联异议人士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也曾在与KGB探员接触之后出现类似于蓖麻毒中毒的症状[10]。
在1972年的生物武器公约及1997年的化学武器公约中,蓖麻毒皆被收录于附表1化学品(schedule 1)列管名单当中。
潜在医疗用途蓖麻毒或其他相似毒素称为免疫毒素(immunotoxins),由于这类蛋白质一方面可以和细胞膜上特定分子结合,一方面又能进入细胞中抑制蛋白质合成,因此具有用来辨识、侵入并杀死特定细胞(如癌细胞)的可能性。由于可以辨识特定细胞,使这一类的蛋白质不会有传统化学治疗缺乏专一性的缺陷[11]。除了癌症之外,也有用来治疗病毒或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12]。而且这类毒素在生产上较为便宜[13]。
蓖麻毒本身与单克隆抗体(可用来作为蛋白质对特定类型细胞的辨识依据)的结合相当有效,且对多种类型的淋巴瘤与白血病具有医疗上的活性[14]。不过其使用剂量会因为一种称为血管渗漏综合症(vascular leak syndrome)的副作用而有所限制[14]。
参考来源2. ^ Wedin GP, Neal JS, Everson GW, Krenzelok EP (1986), "Castor bean poison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4 (3): 259-61, PMID 3964368 3. ^ Aplin PJ, Eliseo T (1997), "Ingestion of castor oil plant seeds", Med. J. Aust. 167 (5): 260-1, PMID 9315014 6. ^ 6.0 6.1 6.2 6.3 Morris KN, Wool IG (1992), "Determination by systematic deletion of the amino acids essential for catalysis by ricin A cha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9: 4869-4873 8. ^ Alexander A. Szewczak, Peter B. Moore, Yuen-Ling Chan and Ira G. Wool (1993),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sarcin/ricin loop from 28S ribosomal RNA for catalysis by ricin A cha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 9581-9585 10.^ D.M. Thomas, Alexander Solzhenitsyn: A Century in His Life, 368-378 13.^ I Pastan and D FitzGerald (1991), "Recombinant toxins for cancer treatment", Science 254 (5035): 1174-1177, DOI:10.1126/science.1683495 14.^ 14.0 14.1 Kreitman, Robert J. and Pastan, Ira (2006), "Immunotoxins in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Curr Drug Targets 7 (10): 1301-11, DOI:10.2174/138945006778559139
外部链接取自"[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3%96%E9%BA%BB%E6%AF%92%E7%B4%A0&variant=zh-cn]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3%96%E9%BA%BB%E6%AF%92%E7%B4%A0&variant=zh-cn"[/url]
[ 本帖最后由 慕容飞羽 于 2009-8-13 13:4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