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事务所专题-柯南20周年纪念事件簿
搜索
楼主: zkrobert

[时事新闻] 杭州飙车案 受审胡斌造假发现新证据

[复制链接]

名侦探

发表于 2009-7-31 18: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看守所的伙食真不错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09-7-31 18: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庭的公正  虚伪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20: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衷柯 于 2009-7-31 18:15 发表
看来看守所的伙食真不错



你想增肥吗?还在为你吃不饱饭而苦恼吗、、、、

现在不怕啦。。。看守所是你理想的增肥家园,看守所是你梦追寻的地方。。。。。。


杭州飙车手胡斌独家代言。。莫失良机。。现诚招各地代理,咨询电话:110

期待您的来电、、、



看守所,是我们梦起飞的地方



广告词写好啦。。。。大家都去看守所改善生活哈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下的魔术师

发表于 2009-7-31 2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 我一直以为看守所只会有躲猫猫 喝凉水 做噩梦
但是 当我看到出庭时白白胖胖的胡斌后 我发现我错了
各位朋友 您还在为体重太轻被人嘲笑而苦恼吗? 您还在为身上疤痕影响形象而受另一半责骂吗?
那么 XX看守所就是你梦中的理想港湾!
本所正在举行月末大酬宾活动 现在拨打110均有机会获赠免费食宿! 现在入住更送全身皮肤护理!
本时段限额只有88名!名额正在迅速消失中 还不快抢!
(胡斌画外音:XX看守所 我的地盘听我的!)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禁止访问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7-31 2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02: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sina.com.cn/c/2009-08-01/014018340596.shtml


大家看看视频。。。感觉又和出庭的人不一样了、、、、、


而且只是接受的喉舌的采访。。。。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还是持怀疑的态度。。

[ 本帖最后由 zkrobert 于 2009-8-1 02:42 编辑 ]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1 04: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斌现场图和庭审图对照


(图片来源:新华网、浙江卫视)

引起怀疑的两张图


7月20日,被告人胡斌正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案发后,并没有很多肇事现场的胡斌照片被曝光,只有这张被反复使用,它和庭审图的确不像
这两张图有点像了
7月20日,被告人胡斌正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 新华社记者方益波摄





这张截图就和庭审图有点像了,只是绝大多数人没看到过
关键部位:右臂伤疤


局部放大突出后的庭审图




手部明显长条疤痕视频截图
以上轉自騰訊網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1 0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庭审图上的“胡斌”亦有疤痕

(图片来源:新华社、南方都市报、东方卫视)
一、庭审图片的三个出处
图一:7月20日,被告人胡斌正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 新华社记者方益波摄
图二:被告人胡斌正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 新华社发
图三:东方卫视庭审视频截图
可以看到出庭者右臂关节处的图片只有以上三种。其中图3来自庭审视频截图,不可能被ps造假,但是由于网上视频像素极低,模糊不堪,所以无法说明问题。图1出自新华网,图2出自南方都市报,但两张图其实是一张,图2是对图1增加对比度后的效果图。所以图1成了唯一可用来源,它由新华社记者方益波拍摄。
二、做处理第一步
将上面图一增加对比度,可得图二效果,图二中手臂由“光滑、白净”变“脏”,阴影部分更像伤疤。
三、做处理第二步
再将图二手臂处进行光暗和对比度等调节(注意,这种处理不是做假,是为了便于观察,不影响结论真实),可以较明显的看到疤痕。由此可见,新华网的庭审图片上的确也有伤疤

局部做放大突出后的庭审图一


局部做放大突出后的庭审图二

如此,只剩二种造假的可能。一种是新华社记者拍照后,对照片进行了造假,添上了疤痕,但找出庭审的清晰录像,或者请专业人士检查图片,都可以对其验证。第二种是庭审前,为了怕露馅,对替身的胳膊进行了化妆,伪造了疤痕
轉自騰訊網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1 04: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林:胡斌替身案:越是信任危机越需小心质疑


网友分析图
曹林 中国青年报编辑
针对近日网络愈演愈烈的“胡斌替身传言”,继审判法院回应否认后,对审判负有监督职责的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又做出回应,从多方面确证了出庭受审的胡斌就是“5·7”交通肇事案肇事者胡斌:胡斌回答的所有问题与检方所掌握的事实证据都互相印证;胡斌的身体有特殊的特征;庭审播放后胡斌老师同学未提出异议;事发后的监控录像也可以证实。(中新社7月30日)
网络称人肉搜索出“替身者”为杭州的哥张礼礤,不过据杭州交通局提供信息,经仔细调查核实,杭州市出租车正、副班驾驶员中没有叫张礼礤的人。一名北京男子也在四处向媒体证实,被网友散布到网络中的“张礼礤”照片是自己的,并不是什么替身,因为此事自己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张礼礤”原来子虚乌有,不过是一场以讹传讹的网络恶搞。
综合这种种信息,我偏向于相信庭审时的胡斌并非替身。有人会反问,你为什么相信检方而不相信网络——一方面杭州检方的举证确实很有说服力,而网络质疑则很轻率和随便(“张礼礤”即是明证);另一方面因为杭州检方是实名回应,并且在舆论聚焦下强调“负责地依法证明”,而网络多是匿名表达,从负责任的角度看,实名要比匿名更靠谱些。还有人会问,你并不掌握事实,怎么就轻信胡斌并非替身——我想反问的是,有几个人真正掌握事实呢?我们不过都是远离现场的旁观者,只能根据常识常理和既有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哪一个网友拿出了确凿的事实证据证明了胡斌就是替身呢,不过都是盲目的、恶搞起哄的、带着情绪的怀疑而已,同样可举子虚乌有的“张礼礤”为证。
胡斌替身传言引起的风波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的信任危机下,我们应该如何去质疑?我们是否可以理直气壮地怀疑一切?我的观点是,越是在信任危机之下,越需要小心去质疑,而不能毫无节制地以“信任危机”为借口,很随便和轻率地将怀疑指向一切,这样的墙倒众人推,这样互相强化不信任的怀疑,对那种四处弥漫的不信任推波助澜,只能加剧人际间的不信任,并最终将社会的信任体系推向崩溃。
我对这样随便的怀疑逻辑向无好感,即把“信任危机”本身当成了一种怀疑的理由,怀疑一个人和一件事,并非源于有确凿的证据和详实的理由,而就是不信任——因为这个社会出现过周老虎式的骗局,因为瞒天过海的欺骗无处不在,因为社会不少方面存在信任危机,所以就选择了不相信。比如许多人对胡斌是替身的怀疑就是如此,除了照片有些不像之外,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不信任的理由就是“信任危机”本身:曝光过那么多指鹿为马的司法腐败,听说过那么多瞒天过海的权贵操作,所以这个胡斌也值得怀疑。这种先入为主的怀疑使他们听不进任何解释,甚至找不到证据时会伪造证据。
这样盲目地质疑,放纵不信任的情绪,在个案中没有确凿证据地不相信司法,不相信法律,不相信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对重建信任体系毫无助益,只能加剧不信任情绪的蔓延和信任体系的崩塌,大家一起在“他人即是地狱”的不信任中走向野蛮丛林。
当下的信任危机确实屡见不鲜和无处不在,似乎让每个人时刻都绷紧提防和怀疑的神经。信任危机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有公权力的腐败,有底层道德的沦陷,有人性的沉沦,有法律的缺位。官员恃强权指鹿为马欺骗民众,商人恃信息不对称欺骗消费者,富人恃金钱瞒天过海,穷人也有穷人一套骗术——信任危机是现实,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努力去消除危机重建信任,而不是消极地顺从危机放纵每个人的不信任情绪,在怀疑一切中把那种不信任推向极致。
信任危机不能成为“盲目怀疑”的理由,越是信任危机下,越需要在个案中小心地质疑,该相信的要敢于去相信,该怀疑的才去怀疑,这样才能有利于重建社会信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便地质疑”本就是一种很不足信的方式,以不值得信任的方式去表达不信任,难道会对重建信任有什么帮助?正如网络在“张礼礤”上的造假那样,只能让人更不相信网络。重建社会信任不只是政府的事,不只依靠法律,还需要每个公民坚守原则的美德。先入为主、毫无原则地怀疑一切,信任如何重建?信仰危机下,信任需要勇气和理性,倒是一种很稀缺的品质。
当然,越是在信任危机下,越需要垄断着真相的人和部门,以更令人信服的理由去自证清白,拿出确凿的证据回应一些看起来很苛求的质疑——这方面,杭州检方开了一个好头。重建社会信任,需要社会中每个人的努力,而不能苛求哪一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曹林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1 04: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英杰:绝对的不信任导致绝对的怀疑

魏英杰 时事评论员

真假胡斌风波初起之时,我压根没怎么注意。不料越传越神奇,连替身是谁都被网友搜了出来。搞得本来并不认为有这么一回事的谭卓父亲,也向检察院提出抗诉申请。最新消息是,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确认,出庭受审的胡斌就是那个肇事者胡斌,并决定不提出抗诉。

可这事会随着相关部门澄清而马上偃旗息鼓吗?看来一时半会消停不住。那位被当作替身者的“张礼礤”(据说其实姓刘),已经发声明表示自己和胡斌不认识。可这边又有一段视频流传网络,指认疑似替身曾出现在肇事现场。

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并非因为我住的地方离肇事现场不远,更不是说我有什么内幕消息。我和大多数人所面对和接触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无非依赖于常识性判断。在我看来,就算当地司法部门敢让胡斌逃脱罪责,使用替身无疑也是其中最愚蠢的办法。

从操作上,司法机关要“帮助”胡斌,首先可以直接判他个缓刑。这是以往这类交通肇事案的惯常处理方式。既有先例在前,又有法律依据,公众不满意,那也质疑不到法院具体个人头上。判实刑,却让替身坐牢,以这桩案件的社会影响,把整个法院收买了,他们都未必有这个胆量。其次,还可以判刑后再掉包。那时候,胡斌在牢里,谁知道真假?公然在媒体和公众眼皮底下换人,基本上等于现场犯罪。法院的工作人员难道不要乌纱帽了?再不济,判完刑坐一段时间牢,随便找个什么借口给保释了,也比掉包强。

就这桩案件而言,掉包的成本这么高,后果这样严重,根本不可能发生。包括胡斌的家人也不敢这么干,甚至想干都干不成。可为什么大家说得如此煞有介事?最大的原因在于,公众对这桩案子能否公正处理本来就抱有怀疑,因此宁愿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这是一种对司法绝对不信任所导致的绝对怀疑。“70码”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社会思维的产物。因为我不信任你,所以你无论做对做错,我都认为你是错的——如果你没错,那是我还没找到你是怎么错的。

虽说有一部分人这么想也很正常,但从网上调查来看,很大一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并且坚信不疑。这都是些什么人呢?这些天来不少人和我聊起这件事,他们大多是媒体和评论圈的朋友。当我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他们,有人不屑地回答:“现在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他们受过职业训练,按理说对媒体和舆论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不加思考就轻信。如果连他们都强烈质疑这件事,可以想见问题有多么糟糕。

这也是真假胡斌风波中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斌是真是假根本无关“全局”。因为这种绝对的不信任所导致的结果,根本上是舆论和司法的严重对立。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如果司法行为受到绝对的怀疑,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公众当然有权质疑政府和司法部门,政府和司法部门也有义务和责任对公众有所交待。但这种质疑是出于理性的原因,而绝不是出于一种极端情绪。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

当然,我们可以说,正因为大量的司法不公才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就此而言,不能把目前的状况单纯归咎于社会舆论一方。要化解公众的质疑,根本途径也在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但是,公众和舆论同样有必要站在客观立场上,就事论事地区别看待不同事件。否则,舆论和司法的关系只可能陷于无解的可怕僵局。

晶报  魏英杰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1 04: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季冰:斑马线上的私仇与公愤

陈季冰 资深媒体人

影响恶劣的杭州“飙车案”宣判以后,我原以为舆论会普遍质疑判决的公正性,没想到议题竟迅速转向了法庭上的胡斌是否存在他人冒名顶替的问题。

这无稽之谈的猜测一方面反映出民意对司法之不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评论者对中国国情和体制的无知。试想,假如胡斌的家人真的有如此“通天”法力的话,他们犯得着吃力不讨好地去找个替身来演这场戏吗?果真如此,就根本不会有这次曝光率注定很高的审判。

不过我并不打算把本文的重点放在这些题外话上,在我看来,更加值得深入探讨的,是一些人对斑马线的肆无忌惮的践踏激起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对立情绪。

当我们对杭州的飙车“富二代”胡斌口诛笔伐之时,当我们对“南京6·30特大交通肇事惨案”中醉酒的张明宝及其借来的黑色别克轿车义愤填膺之时,当我们为兰州老人阎政平用板砖怒砸违章车辆的新闻大快人心之时……我时常思忖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仇视那些明目张胆地触犯交通法规、有悖于社会基本道德的行为,还是仇视“富二代”、宝马别克车本身?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有一点是我敢打赌的,我们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在平常能够百分之百地按照大街上的行人指示灯过马路;当然,如果我们是骑自行车或电瓶车之类助力自行车的,就更不可能不闯一个红灯了;而如果我们偶尔打一次的,更多半是希望出租车司机争分夺秒地抢过所有的黄灯……

因此我十分不相信,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发了财开上了宝马车的话,就能指望自己会一下子变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司机。就像我们同样很难指望平时在国家的企事业单位里总想着少干活多拿钱、甚至千方百计揩点公家油水的自己,有朝一日当上了大官后,就会突然变成廉洁奉公、兢兢业业的包公、海瑞。这里面的唯一区别只在于,我们走路和骑自行车闯红灯,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伤害的多半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们在单位里揩点小油,也不太可能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害。由此可见,与其说我们仇视超速飙车、酒后驾驶、违章停车,或者大到贪污腐败,不如说更多的是对我们自己买不起宝马别克、当不到高官的怨愤。

但请千万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这么说绝不是呼吁大家反躬自省。事实上,我一向坚决反对把所有的问题泛道德化。我还进一步认为,我们走路骑自行车闯红灯、在单位里干点顺手牵羊的事儿,基本都用不着内疚,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犯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在一个法治严重缺失的社会里,许多问题都会变成类似的“好政府造就好公民还是好公民造就好政府”的死结。

我的一位颇有名气的网友非常喜欢说下面这句话:“我们没有私仇,只有公愤。”我想他的意思显然是:私仇是见不得人的,因而是坏的;公愤是光明正大的,因而是好的。可是我却一点也不这么认为,依我看,情况正好相反:所有的私仇都是有理由的,只要有公平合理的平台,都是可以化解的;但公愤却很可能是不可理喻的。当公愤是指向“富二代”而非“飙车”、指向“宝马车”而非“酒后驾驶”、指向“高官”而非“贪腐”的时候,它所制造的对立,就是整个社会之大不幸。
潇湘晨报  陈季冰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1 04: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轉了那麼多評論。。。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此事。。。。。僅此而已。。。。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禁止访问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8-2 01: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小学生

发表于 2009-8-2 10: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 有居心不良的人在炒作 现在都知道信谁好了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09-8-2 11: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末世纪的谎言 于 2009-8-2 10:43 发表
确实 有居心不良的人在炒作 现在都知道信谁好了
这个不能叫“居心不良”吧。就我自己来说,我没什么特别的居心,但是在看到胡斌庭审的照片时,也确实觉得很不像啊,觉得他身上有太多地方发生了变化。估计很多人也会自然而然产生疑问吧?这种很自然产生的疑问,不能说“居心不良”吧?

[ 本帖最后由 ShiyuTang 于 2009-8-2 11:19 编辑 ]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2 12: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iyuTang 于 2009-8-2 11:18 发表
这个不能叫“居心不良”吧。就我自己来说,我没什么特别的居心,但是在看到胡斌庭审的照片时,也确实觉得很不像啊,觉得他身上有太多地方发生了变化。估计很多人也会自然而然产生疑问吧?这种很自然产生的疑问,不能说“居心不良 ...
他的意思應該是這件事網上炒的那麼熱。。。其中肯定有一些居心不良的在推波助瀾。。。應該沒有說LS的意思。。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09-8-2 17: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慕容飞羽 于 2009-8-2 12:04 发表
他的意思應該是這件事網上炒的那麼熱。。。其中肯定有一些居心不良的在推波助瀾。。。應該沒有說LS的意思。。

炒得很热,说明了以下一些问题:
1.确实有很多人觉得庭审照片上的人不像;
2.官方没有及时准确地辟谣。
所以后来的事情就是,一小撮别用用心的人(就是“在网上炒作的”)带着一大帮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是那些凭个人感觉认为照片上的人不像、但又拿不出、也不可能拿出证据来的普通网民)造成的一场网上群体性事件。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觉醒的小五郎

发表于 2009-8-2 1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人的脸都被这群人再一次丢光了  悲剧啊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的银色子弹

发表于 2009-8-3 00: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iyuTang 于 2009-8-2 17:17 发表

炒得很热,说明了以下一些问题:
1.确实有很多人觉得庭审照片上的人不像;
2.官方没有及时准确地辟谣。
所以后来的事情就是,一小撮别用用心的人(就是“在网上炒作的”)带着一大帮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是那些凭个人感觉认为照 ...
官方有辟谣,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官方的辟谣了,其它正解。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09-8-3 14: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包的人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变化了,更愿意相信替罪羊本来也有罪,只是顶替了原告。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侦探柯南事务所 ( 沪ICP备05038770号 )

GMT+8, 2025-2-1 22:58 , Processed in 0.083565 second(s), 2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