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间没有永恒。我说有,它的名字叫柯南。
有人说,没有让人铭记一生的影片。我说有,它的名字叫柯南剧场版。
一、剪不断的红线
平成九年。柯南一周年。公元1997年。我三岁。柯南七岁。
其实,我在十三岁时才看起这部影片,尽管这是青山首次创作的剧场版,部分的画笔在今天看来也有些不自然(现在看柯南的圆脸真的要吐血了。)可无疑,这是一部成功的剧场版。那扣人心弦的红线贯穿全剧的始终,最后演出了那个惊心动魄的高潮。
真的被震撼了。不是没有看过新兰间这种生离死别的绵绵话语。相反,正是看得多了,才对本剧中的高潮油然而生出一种莫名的震惊。
少却了那些情意的缠绵,只有质朴的话语;只有柯南无声的呼喊;只有小兰看着手中的线时悲哀的眼神;只有那画面被定格成黑白的短暂的一瞬;只有在命运的转轮中不断交错缠绻的蓝线,和红线……
或许,这才是感情不加矫饰的最自然的流露,兰那温暖的笑容便是证明。
第一部如果与后面几部公认的经典比较起来的话还是能发现很多明显的差距,不过最起码它开启了一个新的华章,我也不想再批评些什么,下面,我想说说“剧场版”这个东西:
剧场版的宏伟面世无疑让小学馆找到了一个新的摇钱树。但同时,它也使《柯南》又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梯。此后,这个在每年4月上演的大作,就成了粉丝们翘首以待的巨作。而比起漫画、TV、OVA、甚至是SP,剧场版都无疑是更进一步。扣人心弦的进展过程、真挚动人的情感关系、错综纷杂的案件推理、无可比拟的宏伟场面、旋律绝美的主题音乐……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这些经典和永恒,构成了十二年精彩不断的十二部影片。
不过说来,小学馆也的确从这初次尝试中尝到了甜头,以后的剧场版,有些也难以避免被这一部的思维禁锢的嫌疑。编导人员的“破坏欲”开始空前地高涨:这一部中的连环爆炸;下一部又是坠机又是炸楼;M3中那么辉煌的地下大厅又被火洗礼;M5中好好的双塔大楼被连炸带烧;M9中那个第二代“炸弹狂人”又在好好的海轮上放了N个炸弹。连最新的M12又秉承了一贯的风格,这回遭殃的又轮到了音乐厅。那爆破的场面,一次次向我们伟大的前辈“本·拉登”同志取经,那种爽的感觉自是不用说。不过真的很难想象,东京到底要被他们炸成什么样子。或许有一天早晨,当柯南起来翻起枕头,发现下面还有一颗“滴滴答答”的定时炸弹(汗!~~)……
二、枪的重量
平成十年。柯南三周年。公元1998年。我四岁。柯南还是七岁。
或许,如果没有后来第九部和第十一部的冲击,这部剧场版也应该是很吸引人的一部。高潮迭起,尤其是最后柯南举枪的那个动作,绝对是全剧的经典。
华丽的背景最终被搬到了海上的平台。身边寒冷的海风呼啸而过,拂起了柯南褶皱的衣衫。他的镜片依旧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可没有人知道,他那薄薄的镜片下,隐藏着一个少年怎样复杂的内心。
他是谁?
工藤新一?
抑或是江户川柯南?
他不知道。因为对于信奉“真相只有一个”的他来说,“江户川柯南”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最大的谎言。
兰更不知道。她只知道,那个名叫江户川柯南的男孩,正在用新一的爱来爱自己。而自己,也要用对新一的爱来爱他。
但是,柯南累了。他真的累了。
现在的他是江户川柯南,而能给兰幸福的却是工藤新一。
终究,他还是拿起了那把沉重的手枪。尽管他知道,自己羸弱的身躯,承受不了一把枪如千斤般的重量。
可是柯南知道,他必须扛起这种重量,即便他只是一个叫江户川柯南的小孩,但他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那个叫工藤新一的少年的。
所以,坚定的意念还是使他最终扣下了扳机。不过,他是幸运的,兰是幸运的。毫厘之间,那子弹击中的偏偏是兰,而不是凶手。在几毫米的距离内,柯南的计划,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地,成功了……
于是,新兰这个王朝,以那种“意外之吻”的方式,延续……
三、神话之外的神话
平成十一年。柯南四周年。公元1999年。我五岁。柯南仍然七岁。
首先,我不想去说剧情。我要在这里沉痛地悼念,已逝的名声优盐泽兼人先生。
这部剧场版,是白鸟的第二次剧场版出场。也是他,为这位警官做声优的第二次。但是,下一部剧场版,就是他留给所有柯南迷,最后的记忆,永恒的记忆……
说实话,我很喜欢盐泽先生的配音,能把白鸟警官这样难驾驭的人物配得如此成功,不愧是日本声优坛赫赫有名的人物。而这一部剧中的表现,毋庸置疑是三部剧中表现最突出的一次,所以在M3这里说说。除去声音没得讲的林原惠美之后,我最喜欢的声优便是盐泽先生还有大冢明夫先生。两个人都是一样,把两个个性极其鲜明的警官,给演到了极致。只可惜,盐泽先生看不到,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送给他的祝福;看不到,接下来的那么多精彩的《柯南》、那么多精彩的白鸟VS高木VS佐藤……
下面,是来说说这部剧了:
在即将迈入新的21世纪的最后一年,柯南剧场版也隆重的推出了许多全新的人物:平次、哀……但显然,这部戏的主角不是他们,而是那个“世纪末的魔术师”——怪盗基德。
以真实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为切入点,这场宏伟的大幕正式拉开。大阪的通天阁,幸运地、又不幸地,成为了基德首演的地方。
于是,全剧的第一个高潮很快就出现了。基德的“Ladies and Gentlemen!”,平次的负伤,柯南的奋力追击,侦探与怪盗的斗智斗勇,在大阪这个背景即将落下时,突然都显得不重要了。不但是我们观众没有想到,或许柯南,甚至是基德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单片镜片竟会被如此精确地击穿。
可是,毕竟全局的高潮不是这个,也不是在金碧辉煌的地下大厅,也不是柯南从那片熊熊的火海中、从兰和哀关切的眼神中现身。而是最后,当柯南缓缓地摘下他的眼镜时,我以为,一个世纪性的神话即将结束。
后来呢,受了伤的基德是如何扮成新一的,我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再去知道了。在白鸽的簇拥下,那个大盗以种神话的方式延续了一个神话。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同那片尾曲的标题一样,他,永远是她的唯一……
四、あなたがいるから
平成十二年。柯南五周年。公元2000年。我六岁。柯南依旧七岁。
不想再去说任何的剧情。
绝对堪比好莱坞的震撼人心的电影特技的场景;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的那句“喜欢你,因为我喜欢你,我比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喜欢你。”;绝对让任何真正的柯南迷都会铭记在心中的柯南和兰与凶手展开的阻击战。再去评价这部影片的内容,或许已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所以,突然想来说一下这首歌。
从未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或者说,从未听到过小松未步唱出过这样的声音!
小松未步从来就是我最喜欢的柯南歌手。“願い事ひとつだけ”和“氷の上に立つように”两首与“あなたがいるから”差不多同时在柯南上露面的歌曲,感觉却极为迥异。前两首的声音像玻璃,尤其是“氷の上に立つように”,真让人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网上有人说得不好听一点,便说是无机质般的冷酷。但我却独爱她的这种声线,仿佛一碰就会破,却让人欲罢不能。而且,听多了Miho在柯南外发行的那些歌曲(注:最初几张专辑,建议大家可以去听听“この街で君と暮らしたい”和“哀しい恋”,那种感觉,其他歌手真的完全唱不出来。),便发现,这种如玻璃般的声线才是Miho声音最真实的体现。
但是,太让我震惊了,或许是要配合兰的性格吧,这首“あなたがいるから”中只能听出隐约的一丝未步声音中特有的韧性。更多的,却仿佛是游离与现实与梦想间的伤感,还有那残存的记忆所留下的坚强。
这是另一个小松未步,这是另一种情感:
只有一个心愿,只要有你,我愿意如履薄冰……
五、哀·爱·春天
平成十三年。柯南六周年。公元2001年。我七岁。柯南和我一样。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这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首先,她就有一个悲剧性的名字——
哀。
所以,冥冥之中她被安排成了这样一个角色。她是柯南的朋友、知音、甚至佳配,但无论青山怎样推诿剧情的结局,作为一个忠实的柯哀的我,却始终悲观地相信,结局必是唯一的新兰。而哀,离去已经算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结局,哀“必”会为那个一直保护自己的人付出一次永远的血的代价;“必”会依在柯南身旁,虚弱地道出几句永恒的经典;“必”会在脸上显出一抹平和的、绝美的微笑;然后,“必”会完成一个多年的夙愿——去天堂找她的姐姐。天堂里,只有姐姐阳光的微笑,没有黑暗的组织,没有温柔的海豚,没有那个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蝶,孤雁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周传雄《寂寞沙洲冷》
是的,哀根本没有可以思念的人。父母?在记忆中只是一片空白。姐姐?思念多一分,痛就深一分。工藤?别说了。无可救药地喜欢上那个被自己的药缩小的人,最终只是让这个注定的宿命的玩笑平添一份悲剧性的色彩。
飞蛾扑火,终究是没有光的黑暗;
树上开花,注定是不长果的繁芜。
每个夜晚,就这样漫无边际地四处徘徊。孤单的背后,是怎样一个七岁的女孩令人瞠目的坚强?又隐藏了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多少不为人知的悲伤?
茕茕孑立,终究是一个人的落寞;
形影不随,注定是两个人的悲哀。
所以,一切终究只是一个梦。梦境醒来之后,才发现,这一切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原本就不属于她的梦,把她和他牵在一起罢了……只是梦……而已……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
长大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王菲《流年》
那个人终究是工藤新一。而能给自己幸福的,终究只有江户川柯南……
自己终究是宫野志保。而能与柯南永远做小学生的,终究只有灰原哀……
以上是题外话,我不敢再说多,否则,我怕我会像看到许多写哀的文章时一样,会情不自禁地流泪。下面来说说这部剧: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部剧的海报时,不禁涌出一股欣喜。哀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了海报上抢眼的镜头。而无疑,在剧情中,哀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可是,我却怎么也猜不透青山的意图。最后,我一直期盼的柯哀却变成了让我瞠目结舌的柯步和彦哀。
可是,或许这已不重要了。内心悲哀的哀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爱,博士、光彦、元太、步美、兰,我相信,也还有柯南。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哀会伸出她的手,对新的朋友说:“你好,我是灰原爱。”
希望,有这一天。
好像走得太远了,再回到这部剧上来吧。其实,在这部剧面世以前,哀很少穿裙子(现在多起来了),也很少穿鲜艳的衣服。在少年侦探团里,她和步美始终是两个相反的极端。黑色,似乎永远都是她的主色调。可在这部剧场版中,哀却穿了一件绿色的裙子(不知为什么一到暗处就变蓝色了,汗)。我确实呆了。虽然黑色或许是最适合她的颜色,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时的哀少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活泼,多了一份作为女孩的纯真和自然。
但终究,哀是来自黑暗的女子。于是,在黑暗的夜晚,只有通过电话的方式倾听那种心碎的声音;于是,在黑暗的教室,只能在一个虚无缥缈的空间里孤独地踯躅;于是,在黑暗的天国路,只肯在炸弹的响声中完成自己人生的涅槃……
但毕竟,她不是米粒。至少,有他,有他,还有他。
所以,哀笑了。在笑的瞬间,空气中的水蒸气仿佛凝成了另一个字——爱……
水似笑容笑似水,既可爱,有谁嫌? ——哀の诗词集之《村意远》
我们既然曾经拥有,我的爱就不想停顿。每个梦里都有你的梦,共同期待,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 ——韩磊《等待》
哀……
爱……
春天……
(注:我不想在我的剧场版影评中有任何的偏袒,建议看完这篇可以去看M11的影评。)
六、福尔摩斯之光
平成十四年。柯南七周年。公元2002年。我八岁。柯南比我小一岁。
《柯南》是部侦探漫画,柯南剧场版也是以侦探为主题的电影。否则,它就不会叫《名侦探柯南》,而会叫《爱情的等待》,或是其它什么更美的名字了。题目似乎起得是诗意了许多,但我相信,它的可看度和收视率肯定会大大地降低。
你可能会诧异我为何会说这些。其实,这部剧场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工藤优作,歇洛克·福尔摩斯,一条真实、一条虚幻的线索,本质终究还是要归于推理与探案。
福尔摩斯从来都是柯南最崇拜的对象,但他的出场却少之又少,甚至不及那些纯属客串的警官们。在柯南的前500集中,以我的记忆,应该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真实”的福尔摩斯。但这部剧场版是唯一的例外。福尔摩斯不仅出现了,还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甚至,成为了最后那个拯救柯南、兰他们生命的人。这让《柯南》重新显现出它真实的美丽——侦探。
当然,爱情是任何一部剧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但要记住,它只是调味剂而已,而不是主菜。扑朔迷离的爱情纵然会使情节更加生动离奇,曲折跌宕。但纵观以爱情闻名的日本动漫坛,无论是长寿不衰的《哆啦A梦》,还是在动漫坛赫赫有名的《犬夜叉》、《火影忍者》、《网球王子》,却没有一部是一爱情作为主线的。对比起来,《柯南》里面纷错复杂的恋爱关系已经算多的了。
好像又有些走远了。其实,我个人是很欣赏本片中的那个人物——泽田弘树的。只可惜,却还是一个悲剧色彩的结尾。而在我看来,这部剧的高潮不应该是兰最后用福尔摩斯的话来为爱情下一个永恒的定义。而是福尔摩斯在近在咫尺的天边,点燃柯南的希望。然后,柯南和弘树用“浴血奋战”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来为“侦探”这个字眼做出最好的诠释。
福尔摩斯的那缕光芒,不仅照耀了贝克街,还让千里之外的米花町熠熠生辉……
七、Time after time
平成十五年。柯南七周年。公元2003年。我九岁,柯南在七岁的门口徘徊。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部剧场版传到中国来的第一时间观看了它。而的确,这部被誉为巅峰之作的柯南剧场版,也让我大饱眼福。
记得在预告片里,青山就已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辞,把这部剧称作“柯南史上的最高潮”。那时的柯南TV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关于这部剧,我也想说,真的不虚此名。
首次以古老而神秘的京都作为舞台的背景,演出一场摄人心魄的追击战。古老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平次与和叶的生死与共;正义与邪恶的殊死决斗。一切高潮一起涌现,柯南的身体也终于……
他把手从脸上缓缓滑下,然后,那种熟悉的腔调:“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
很久没有听到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了。那种感觉,真的只有新一才有。无论是平次,或是基德,说出的字句绝不会如此地震撼人心。
终于,有一次真正的新兰。可是,无情的青山,却只给了两个人短暂的几秒。不过,这就已经够了。只要能远远地守望着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夜晚从毛巾上嗅到他熟悉的香味。或许,坚强的女孩,就会带着一整夜的微笑,安然入睡……
不过,这部剧还是把更多的戏份给了平和。当年那熟悉的歌谣是谁唱的?已经不用回答了,或许,本来都根本不需要知道了。当年站在樱花树下的那个小女孩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是平和,是永远的平和……
所以,time after time后,仍是新兰,仍是平和……
八、粉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平成十六年。柯南八周年。公元2004年。我十岁。柯南在帝丹小学1年B班。
我对柯南剧场版的评价很少批评。主要还是以欣赏为主。但这部剧,我却不得不说一下了,粉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一个一个人物说吧。首先是基德。他是这部剧的主角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部剧在刻画他的上面,却只能说是失败。
或许是从第三部剧场版中尝到了甜头,基德扮成新一这种手法编剧又故技重施。但无疑,比起上一次要逊色很多。上次他的出场不过是最后时刻,而且正好是全剧的最高潮处,很能起到一种渲染气氛的作用。但这部剧中,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给“新一”那么多的笔墨。还有,前面那一大段令人几近昏昏欲睡的剧情,如果都是为基德的第一次出场做铺垫的话,那全剧也未免显得太拖沓了。其次,全剧简直把基德设置成了一个神,根本不是人。这里也无疑是失败的。无论怎样的伪装,除了柯南,任何人都看不破,我只能说他的境界已经达到了“非人”的层面。神本来也是人,只不过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情,也便成了神。基德,就是这样,被导演无厘头地设定成了这样的一个“神”。
其实在其它基德的集中,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从来没有像这部剧那么夸张过。从始至终,基德都是以“神”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我突然同情起那些警官起来。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要抓住基德,可全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被基德耍得团团转。问题的根本,还是出在基德上面。
讲完基德,我想讲一下那个我最喜欢的人物——哀。
她不是这部剧中的主角。但个人感觉,在刻画她上面,首任剧场版导演一职的山本泰一郎却同样是失败。怎么说呢?总之,我觉得,那不像哀了。
影片给了哀足够多的镜头和戏份。只可惜,这些全都是为了来衬托柯南这个“光辉伟大”的形象。从上飞机的那时起,哀就“无奈”地当担起了这种角色。一开始是柯南兴致勃勃地给哀讲基德那些暗号的意思,哀就在一旁随声地附和着。然后到了飞机出事了,哀用科学的观点将人们的假设一一否决。可这只不过是要更加衬托出柯南,衬托出他最后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而哀,这些理论,只是来突出完成的困难,来让柯南的“惊天一降”更显魄力。最后,再用一句“工藤,看来你的字典中也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啊。”来作为结尾,引出片尾曲。如果编剧和导演他们的用意真的只有像我说的这样是为了“衬托”、“突出”的话。我只能说,这的确是不小的失败。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哀不是这样的。她应该是像《世纪末的魔术师》里那样,关切地望着火海,轻轻地喊出一声“笨蛋”;应该是像《瞳孔中的暗杀者》里那样,“开玩笑”地说出那句“能和你一直做个无忧无虑的小学生”;应该是像《通往天国的倒计时》里那样,在漫无边际的黑夜,“愤怒”地推开柯南,任泪水流过;应该是像《贝克街的亡灵》里那样,“奋不顾身”、“英勇就义”地为柯南“牺牲”。而不是像这里一样只做一个聆听者,更不是笑着赞美工藤。
纵观全篇,除去人物的塑造外,不严谨之处也是俯仰皆是。可以说,篇末的那个只属于新兰的高潮是唯一的亮点。两人相隔的距离如此之短,就是无法见面。那种心痛的感觉,或许只有新一,只有兰,才能体会得到……
总之,我觉得用我看过的一篇影评的题目来形容这部剧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部“飞不起来的剧场版”。
九、男人
平成十七年。柯南九周年。公元2005年。我十一岁。柯南还是比他爱的人小十岁。
突然很想说一下这部影片。说一下这部影片绝对的主角——毛利小五郎。
这不是一个受宠的人物形象。他的宿命就是配角。按出场来说,他绝对应排在男主角二号,而他的台词甚至比柯南还要多。但他的人气绝不可能有平次、基德、甚至在TV中出场不超过5集的探高。他永远只是红花边的绿叶。或许,连绿叶都做不上。即便有“同学会”“雨城琉璃”等事件的灵光一现,但终究会被世人所淡忘,被历史所尘封。
所以,人们记住的,永远只会是那个好吃懒做的大叔,那个整天色迷迷地盯着洋子看的大叔,那个终日在赛马场上挥霍金钱和光阴的大叔。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人性的本能。只不过,这些缺点在小五郎的身上被夸张地放大了。而他终究是一个配角,所以人们也漠然地认定了这个大叔。
人们开始遗忘小五郎这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直到,这一部剧场版宏伟地面世。
除去新一外,海报上只有三个人。柯南和兰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其中的两个位置。而小五郎,却作为那第三个人,赫赫地出现在了右上角。
影片的前半部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小五郎将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然而到了篇末,异军突起。当柯南还在驾着摩托艇风驰电掣地往回赶时,在甲板上的小五郎已经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解决了如此繁琐的案件。
但真正的精华还在后面。当小五郎信誓旦旦地说出那句“我的信条是从来不与女人打架”时,这言之凿凿的话语便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烙印。
于是,他开始为自己赎罪,任凭自己脸上的乌青不断地显现。小五郎也绝不还手。纵使,嘴角已经流出了殷红的鲜血。
男人的责任在此刻无声地升华。
终究,小五郎还是行动了。当柯南出现在桅板的尽头时,他用一个漂亮的过肩摔,完成了他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完成的使命。
所以,后面那些新兰间缠绵悱恻的情感,和影片本来想突出表现的少年侦探团他们的那颗为人着想的心,也顿时黯然失色。毛利小五郎,用一个男人坚强的臂膀,撑起了一方夏日的晴空。
十、最宏伟的巨作
平成十八年。柯南十周年。公元2006年。我十二岁。柯南在七岁的世界里成长。
柯南十周年。
一个伟大的时刻,动漫界的一个神话就此诞生。
回首过去,我们放眼未来。而这一部,在我看来,其震撼力已经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明白网上为什么会有那多的恶评。下面,我要一一来驳斥一下这些观点。
一、有人说这部剧犯了电影的大忌:让每个人物都有出场的机会,却像浮光掠影一般。那我想问:究竟哪个人物的描写是如同浮光掠影了?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是那么的入木三分,有血有肉。这点在后面我会一一来评述。其次,毕竟是十周年的大作,多些人物出场必然热闹一点。让每个人物都有其表现的机会。各个人物的fans看着也开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些人说本片的拼凑痕迹过重。那我也想说,为什么我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每个转接处都不带任何的矫饰,甚至有时让我不知不觉地转入了另一个视角。本片的线索无疑是清晰的。一条是柯南、平次、探三个人在一旁的探案;另一条则是在游乐场内人们不断经历着考验。而每个故事,每个高潮,都已足够的惊心动魄。转折也已足够的自然,还需强求些什么呢?
三、有人说这部剧的案情部分太过“小儿科”。拜托!你看看M1中那个只会放炸弹的炸弹狂人;再看看M11中那个菜到没做任何反抗就束手就擒的凶手。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何况,本片也不是单纯的破案。先由那个神秘人引两条暗号出来,再层层深入。这样的设置,无疑比从一开始就是杀人(M4、M5、M7等)要更进一步。
四、有些新兰迷说这部剧中基本没有给新兰什么戏份。这点我不能否认。毕竟,从一开始柯南和兰就给分开了,而在最后时刻才团聚,最后的高潮也还给了基德。但我想说,其实,从M1-M9,从M11-M12,其实每一部都可以说是新兰的经典,全都有一个震撼人心的,只属于新兰的高潮。那么在我看来,这部剧没有新兰也没什么了。如果某些仁兄对新兰的狂热真的已经达到了某种“无以复加”的程度,那我也无话可说。再次,这部剧中其实新一对兰的那种爱也不是完全没有体现。像当他知道人们的生命安全有危险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兰。而中途,当伊东未彦打给他电话时,柯南异常焦急地喊道:“总之,先把小兰放了!”那种关心,或许已经可以抵上某些夸张到“不切实际”的实际了。(如M5中小兰用消防水管玩儿蹦极。)
下面选一些我想说的人物来说一下。
平次就不用说了。M7结尾处那个高僧说的话已经是全部的概括:“那两个家伙真是最佳拍档啊!简直像义经和弁庆一样。”
哀。天啊!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哀。一个字:萌!那个捂着被子,脸红红的画面,简直卡哇伊得太不象话了。其次,这部剧中她与柯南的配合也已达到了一种极其默契的程度,那种心照不宣让我的那些新兰迷朋友们都有些嫉妒。不说了,再说要被兰迷PIA飞了。(笑~~)
至于我们的毛利大叔,在这部剧中又有不错的表现。在上部剧中小五郎的那种“男人”形象已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那种他在关键时刻对小兰的那种舐犊之情也已经表现得千遍万遍了,本以为这部剧中大叔会回归到那个好吃懒做的大叔。可这次导演却很好地再次展现了他的另一侧面——那就是曾经作为警察的侧面。那个机智地把纸条塞给目暮的动作,令我永远难忘。
探,其实我觉得探是一个很悲哀的人物。作为《魔术快斗》里的绝对主角,作为横滨的第一号侦探,在M10上映之前,竟只出过一次场(注:侦探甲子园事件为2007年上映。)但就是那一次“名侦探的聚会”,探的个性就显露无遗。而这部剧虽说是“侦探们”的安魂曲,73给他的出场时间也比两大主角少了许多,竟然还是基德假扮的!难道,横滨的名侦探就真的不能以自己的身份现一次身?然后,和他们俩一起指出凶手是谁。
但瑕不掩瑜,总之,这场柯南十周年的庆典,永远是我的至爱……
十一、《绀碧之棺》
平成十九年。柯南十一周年。我十三岁。柯南的年龄固执地停留在数字“7”上。
这是唯一一部我不会重温的柯南剧场版。
不喜欢的以海作为背景;烂得不能再烂的忽明忽暗的线索;反感的两个小女生令人昏昏欲睡的生死与共;厌倦的千篇一律的新兰之间的对白;不满的小哀的过少戏份;还有那根本不能算是案件的案件和那菜到无可救药的凶手,叫什么名字来着?哦,我已经忘了。
有100个理由嗤之以鼻。
然而,当听到震撼人心的音乐,当我面对缓缓滑动的字幕,却不禁潸然泪下:
“如同飘过七大海洋的风一般,在未来的蓝图上描绘梦想。心都快碎了般,回首看看,你总是在,热情的你在。”
或许,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吧。她坚强,面对凶手的死逼,她依然临危不惧,而且用自己羸弱的身躯把园子和柯南护在自己的身后;她脆弱,但可惜,心碎的时候,那个人却总无法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是啊,那个叫做柯南的男孩会听到,可是有什么用呢?兰只会多一点心痛,而她不知道,那个咫尺天涯的爱人,心比自己还痛。
记得兰曾经喃喃自语:“幸好我还很坚强。”是的,她太坚强了。但终究,她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她身上背负的责任却太多:爸爸的,妈妈的,园子的,少年侦探团的,柯南的,哀的,还有那个人的。
她知道,如此不知疲倦的执着,只会使自己在无边的深渊中胡乱地奔逃,却逃不出这个自己为自己设下的充满谎言的陷阱。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兰却始终在微笑,在剧情里微笑,在片头曲的动画里微笑,在商店卖的自己的人偶上微笑。可是,我至今最无法忘却的,却是《如履薄冰》里兰那个忧郁到极致的侧影。
但兰知道,她必须微笑。因为她“只有一个心愿”,即便她“如履薄冰”;即便“梦境醒来之后”,她依旧身处“没有你的夏天”;即便“在这蓝色的地球上”,她已幻化成了一只“无色”的蝶。
所以她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一个如此雷同的方式,一个可能引来如潮恶评的方式。因为兰知道,那时的她,只有这么做,才能救起柯南的生命。
于是,全剧的高潮出现了,的确是个让人嗤之以鼻的高潮。又是事先都可以猜到的在柯南身后出现一个新一的身影。然后,兰再用那种虚弱的声音喊出:“新一……”
可是兰不在乎!
她不会在乎!
那时的她,所想的,只是把自己的呼吸注入柯南的体内。而那种不真实的朦胧,就正是她若即若离的幸福的写照。
至少,兰是幸福的。她知道,园子懂她,少年侦探团懂她,哀懂她,柯南懂她,她也坚信,那个人也懂她。
我知道兰一定会坚强地等下去。结局是否真的美好,她的心中都没有确数。但是,但她心碎的时候,“回首看看,你总是在,热情的你在。”
あなたがいるから(只要有你)……
兰,今晚,你对流星许愿了吗?
这是唯一一部我不会重温的柯南剧场版。
因为印象太深刻,感情太真实,不会磨灭。
它的名字叫《绀碧之棺》。
(注:本剧的影评在我的博客上发过。所以如有雷同,亦是本人。)
十二、希望 or 失望?
平成二十年。柯南十二周年。我十四岁。柯南呢?不想说了。
你可能会诧异我为何会在这时写起这篇文章。这部最新的柯南大作都还没有在中国面世,你却在这时把这十二部剧场版都评一遍,时机是不是有些不对?其实,我也出于无奈。过完这个暑假,我就要上高中了。我们的高中是住校型的。而且高一起周六也要补课。就只有可能有星期天一天能回家并上45所来看看。也就说,我肯定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一新作。而那时,45所上的评论肯定一大堆。我那时再去发篇迟来的评论,估计也没多少人注意了。而且,昨天我正好第一次看了这部剧的预告片,便想说说我看了预告片后的感受。
你可能会问那么晚才看预告片,还是不是柯南的忠实粉丝啊?其实,这一点也是出于无奈。上一部剧场版,也就是《绀碧之棺》,正是因为我看预告片看得太多了,每天至少看了三遍(这才叫忠实!汗~~),以至于冲淡了对剧情本身的期望(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今年一直告诉自己要忍住,最好不要看预告片。但昨天,在偶的柯友极力“怂恿”下,我还是按捺不住,看了第一遍。但看之前的那种希望,在看完后却变成了隐隐的失望。
场面的震撼力自是不用说,多年来,《柯南》在硬件指标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但人物、剧情、事件、情感……影片的最关键因素,各个却都总显得那么薄弱。至少,我在看完预告片后的感觉是这样的。
在这里,我不想再做过多的描述。毕竟,在它还没有出来之前,一切都只是臆测。我只怕,我的猜测会无可避免地变成事实。
有人说,柯南剧场版是一个以“瞳孔中的暗杀者”为顶点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有人说,柯南剧场版是一个以“迷宫的十字路口”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赞成该观点的人貌似最多。);还有人说得更干脆,就是一条斜率为负数的直线。可我觉得,至少,在十部剧场版之前,抛却那些情节得不合理(M4中兰在凶手即将杀死柯南的那一瞬间恢复了记忆,M7中新一踩着箭飞上5、6米高,M10中柯南用滑板飞上那座桥的钢梁等)外,我还认为还是呈现上升趋势的,至少,能说它们有“正相关关系”。但我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从M10后,那种下降的趋势为何会如此明显。
“过去的成就永远只属于过去时态,如果无法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的话,那么过去的辉煌只会化作回忆。”
其实,这是多方面的因素。编剧和导演那种不真诚、马虎应付的态度当然是一点,粉丝们的新鲜感已经过去,期望值越来越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但其实,纵观柯南的动画,可以发现完全一样的问题。动画在2003年达到了顶峰这点我也没有任何的疑义。此后,虽说它的下降趋势没有剧场版那么明显。但从剧场版票房、动画收视率、观众口碑等各方面不难发现,柯南的确在走下坡路。尽管我不愿承认,但就像某篇影评中说的一样。有高潮就比定有衰落,又开始也就必定有结局。我们也只能希望《柯南》能像《哆啦A梦》一样经久不衰。当几十年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孙子,看起《柯南》时,还能像现在一样津津有味,品头论足;还能像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一样,为“柯哀”和“新兰”争得面红耳赤。
现在看TV和那些最新漫画,73无疑在疯狂地推进主线情节:十余集的“红与黑的碰撞”化作最后水无的惊天一枪;瑛佑知道柯南的真实身份;柯南再次变回新一;一大堆“重要”的配角横空出世:安东尼·卡迈尔,冲矢昴、Bourbon……我只能说,离结局的那一天真的不远了。
有时我很庆幸,自己只有十四岁,因为我还能有十年的时间来爱《柯南》;有时,我又很悲哀,偏偏,要在我最爱柯南的时候,来见证柯南一个注定悲哀的结局。而不必担心结局到来、不用担心小哀死去、《柯南》又正好处于高潮期的02、03、04年,年少的我却错过了,没有把柯南当成我的至爱。就让一种永远的遗憾,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曾经有一段唯美的永恒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后悔。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要用我一生的爱来爱《柯南》。如果一定要给它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最后,再来引用我最喜欢的那篇影评来做结尾:好好珍惜吧!珍惜柯南还能在银幕上与我们见面身边的时光……
后记
江户川柯南、工藤新一、毛利兰、灰原哀、服部平次、远山和叶、毛利小五郎、妃英理、阿笠博士、宫野志保、宫野明美、赤井秀一、茱蒂·圣提米利翁、詹姆斯·布兰克、安东尼·卡迈尔、冲矢昴、工藤优作、工藤有希子、怪盗基德、黑羽快斗、中森青子、小泉红子、白马探、铃木园子、京极真、吉田步美、圆谷光彦、小岛元太、新出智明、冲野洋子、小林澄子、服部平藏、池波静华、目暮十三、高木涉、佐藤美和子、白鸟任三郎、松田阵平、荻原邢二、宫本由美、横沟参悟、横沟重悟、松本清长、茶木神太郎、中森银三、大泷悟郎、本堂瑛佑、水无怜奈、本堂瑛海、伊森·本堂、宫野厚司、宫野艾瑞娜、沼渊己一郎、Gin、Vodka、Vermouth、Kir、Chianti、Korn、Bourbon……
这些熟悉的名字终究有一天要结束,也许是十年,也许是明天。
但我知道,我会一直守候下去,为了这个神话的延续,为了这个流年的永恒……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引爆摩天楼》、《第十四个目标》、《世纪末的魔术师》、《瞳孔中的暗杀者》、《通往天国的倒计时》、《贝克街的亡灵》、《迷宫的十字路口》、《银翼的魔术师》、《水平线上的阴谋》、《侦探们的安魂曲》、《绀碧之棺》、《战栗的乐谱》。
十二、十一、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记忆的断章以倒叙的形式温暖地重现。那是我泛着泪光的微笑中无力拒绝,也无法改变的漫长——
流年。
不想在个人签名里占用空间,就在这里来评一下级(仅属个人意见):
总体:
侦->通->瞳->水->迷->贝->世->战?->银->绀->引->14
海报:
世->通->侦->水->瞳->战->贝->绀->14->银->引->迷
音乐:
迷(Time)->瞳(あ)->绀(七)->水(夏)->侦(ゆ)->银(Dream)->世(One)->通(Always)->战(翼)->引(Happy)->14(少)->贝(Everlasting)
案件:
水->通->世->侦->迷->瞳->14->银->贝->绀->引
艺术感染力:
瞳->贝->通->迷->引->侦->水->世->14->银->绀
人物表现力:
通(哀)->水(小五郎)->世(基德)->贝(工藤父子)->迷(平和)->侦(三个侦探)->引(新兰)->瞳(新一)->银(基德)->绀(园子)->14(小五郎?)
(注:为什么没有把《瞳孔中的暗杀者》的人物写成新兰呢?因为我认为,在这部剧里面,所体现出的主要是柯南(新一)那种对兰无限的爱。还有那句最经典的“喜欢你,因为我喜欢你,我比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喜欢你。”,新一的那份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个人认为,如果要说新兰表现得最好的话,反倒是第一部。但毕竟,十二部剧场版全是“新兰”,这些经典在我的排名中也让步一下吧。)
注:本文绝对原创。要转载请注明“名侦探柯南事务所风暴的尘埃”。
[ 本帖最后由 风暴的尘埃 于 2008-10-11 19:1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