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paoliuhao 于 2010-9-28 11:16 编辑
对仗和对联
律诗格式的最后一点知识——对仗兼对联谈开来 关于对仗,其实在生活中用的很多。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仗。同样的,对仗也是律诗中需要遵守的很重要的一个规则。 前面说平仄问题时曾经提过,对仗的“对”,指两层含义:平仄相对和词性、内容相对。 对仗的定义是:(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引自百度百科) 首先我们说说对仗。建议大家看一看《声律启蒙》(好像初中语文还是高中语文课本提过),这是一本古书,古代用于教小孩子对仗和声律,用于诗文写作。在百度百科里搜“声律启蒙”就有全文。 为了方便,通常把律诗的八句话分为四联,每联两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颔,下巴、下颌骨。俺是学医的,喜欢用解剖名词,嘿嘿),五六句称颈联(颈,脖子),七八句称尾联(尾,尾巴)。 在律诗中,一般的讲,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而首联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 如果首联或尾联用了对仗,颔联和颈联的对仗不能减少,因此一首律诗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必须的。也有全诗都用对仗的,比如: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除了常规的颔联颈联对仗,其余特殊形式的对仗要求,简单说下(因为俺自己都没整明白TOT)。长律(多于八句的律诗)和律诗类似,首联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其余都用对仗。也有只用一联对仗的,一般是颈联。例如: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这里就是只有颈联对仗。不过对于我们初学者,最好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先按照常规来。 下面说对仗的基本知识: 首先,对仗必须字数相等,这个好理解,不说了。 其次,对仗必须符合平仄要求,这个前面也说过了。 再次,对应的词词性必须相同:按现代汉语语法分,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比如:“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这个对子里,“女子”、“眉”、“额”、“月”、“男儿”“气”“胸”“虹”是名词,“纤”、“新”、“壮”、“长”是形容词,“下”、“中”是方位词,“一”、“万”是数词,“弯”、“丈”是量词。名词中男女是性别,眉额气胸是人体器官,月虹是自然现象,词性分的更细的情况下还能对仗更不容易,称为工对。(所以俺特别惊叹《声律启蒙》这书,简直神作) 对仗分为几种: 工对:也称严对,严格按照要求对仗。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就算是工对。 宽对:指对仗不那么严格,但以上基本要求必须遵守。例如前面《赠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本来“三十一”是数词,“落花时”是时令,但加上后面的“年”、“节”就成了时间词,可以看做相对,因为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借对:有时一词有两个甚至更多意义,在诗中内容用甲义,但对仗用乙义;或者用同音另字义相对。例如【唐】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杜老头起的什么烂名字,俺一个字一个字敲了半天):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本指随身物品,是一个词。但和下句“诛茅”相对,是因为“李”另有“李子”的植物义,可以和“茅”相对。(俺个人觉得这是非要对上找的借口而已,=w=)另例如【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本义浩渺无边,但“沧”字和“苍”字(苍,青色)同音,经常用于借对,这里和同为颜色词的“蓝”相对。 流水对:单独一句无甚意义,但上下两句看即有意义;或是同一连续意义分两句话以对仗形式叙述。例如【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的长城白白浪费无用,无用就无用吧,似乎没啥意义。但接上下句“镜中衰鬓已先斑”便突出了诗人满怀报国之情。另例如【现代】毛泽东《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前一句:因为有众多敢于牺牲的壮怀宏志,这样单独一句话只说了一半,是不完整的。所以后一句:才能教天地间的日月都换了新颜。两句合起来意义才完整,单独拿出一句是不明所以的。 到这里,律诗的知识就全部说完了。因为绝句基本可以看做是从律诗化出来的,下次俺只把平仄格式和一些简单的要求说说就好,其余和律诗一致。 这次既然说的是对仗,就不能不顺便地说说对联。对联虽然是从律诗的对仗中化出来的,但几乎已经成了很普遍的东西了,随便哪一位都能随口说出几个对联。 从内容和形式上讲,对联一样要遵守粘对原则。比如经常用的春联:对联讲究的“仄起平收”,指的是上联以仄声字结尾,下联以平声字结尾。 此外,反而还要比律诗的对仗更严格。 对联除了对仗的要求之外,还有很多额外的要求,比如双关、谐音、拆字、用典等(双关会单独存在,因为双关是在谐音拆字用典基础上的双关),这里拣几个有趣的说说。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盗者休来道者来。这种叫谐音联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这也是谐音联,用南方方言(比如上海话)读,上联谐“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谐音“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下联: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这副对联每两个字都同音(声调不算)。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下联:伤足跟,惧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生病康复。这个谐音、双关、用典得更绝妙: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之名;吴懿,【三国•蜀】大将;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汉】仙人;孙膑,【战国】军事家;康福【唐】将领。(这里有个小问题:“没药”普通话读mò yào,古汉语同音) 上联:李广射虎,弓虽强,石更硬。下联:钟馗治鬼,人曾僧,鬼未魅。这是拆字联,同时各隐一个典故。俺在百度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个对得比较工整的下联,自己更是无能为力。其实俺倒觉得“”更工整,不过,实在太邪恶了,不能等大雅之堂。 上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每个的意思)葛(格)亮。下联:风送幽香,郁郁畹(晚)华(花)梅兰芳。这是谐音、用典(梅兰芳先生字畹华)。 上联: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下联: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这是谐音、用典,同时还暗含划船这种体力活文不如武、音乐这种艺术武不如文的意思在里面。 还有形式上比较有趣的回文联,正念反念都有意义(指一句话内):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联内回文。上联:客上天然居。下联:居然天上客。这是整联回文。 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这属于数字联:花甲是六十岁,六十乘二再加三七二十一等于一百四十一;古稀指七十岁,七十乘二再加一也等于一百四十一。据说原来是写给一位一百四十一岁老人的寿联。 上联: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下联: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这是用典。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全无禁忌,杨虎城后被囚从未后悔;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平定安禄山史思明,李家皇朝无需再犯愁。同时张无忌、杨不悔、郭破虏、李莫愁都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而且张杨在一部小说里,郭李在一部小说里,可谓绝妙。而“台湾回归,胡一刀,陈家洛”这个下联,第一不是历史事件,第二陈家“落”这名字不是原名仅为谐音,第三分属《雪山飞狐》和《书剑恩仇录》两部小说,因此不如第一个下联。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庸先生十四部武侠小说组成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实并不那么工整,不过考虑到金庸先生写书时并未刻意追求这个,所以还是很绝妙的。(这让俺想起一个笑话:父亲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头一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儿子说那有什么,J•K•罗琳的书头一个字连起来也是一句话:哈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一个不符合规则、但俺感觉挺好玩的、不能叫对联的对联。(众:你思维混乱了吧?)上联:五月黄梅天。逐字对仗的话,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却出来个“三星白兰地”的下联。实际这不符合仄起平收、上下内容相关的对联要求,所以严格说对的不好。不过也从另一个极端角度说明,并非逐字对仗上下联意思一定相关。 以上是一些对仗及对联的知识和趣事,至此律诗知识全部介绍完了,下次开始介绍词的知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