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事务所专题-柯南20周年纪念事件簿
搜索
楼主: lipaoliuhao

[联盟活动] 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诗词茶楼——11月24日更新词的节奏和语法知识(全文完)

  [复制链接]

杯户中学生

发表于 2010-8-26 2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晕了 - -

写文还行,写诗完全没词儿(我词穷的……PAI飞我)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死神巫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6 22: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中学生

发表于 2010-9-7 17: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嫁哀 于 2010-9-7 17:10 编辑

近体诗的格律(中)

好长时间没有更新这个茶楼了,这回来说说律诗的平仄规则,或者叫做诗谱(这个词算是自造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只有四个形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形式前两种是一联,后两种是一联,共两联。由这两联交错变化,可以有四种形式:

1、五言仄起式(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表示本该是平(仄),但用仄(平)也可,称平仄通押。

2、五言仄起式(2):(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很明显,仄起式(1)和(2)只有首句不同,其余是一样的。

3、五言平起式(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五言平起式(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的,平起式(1)和(2)也只有首句不同,其余一样。但需要说明的是,平起式(2)实际应用的很少。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只需在五言形式的句首加上两个平仄相对的字即可,因此七言律诗的平仄也有四个形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同样有两联,四种形式:

5、七言仄起式(1):(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6、七言仄起式(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7、七言平起式(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8、七言平起式(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为大多数七律习惯上首句押韵,所以七言仄起式(2)和七言平起式(2)用的很少。

估计弄到这里看的同学都会觉得,这平平仄仄的也太难记了,总不能每次写首诗都要对着这个来写吧?事实上,这里是很有规律的,只需记住最基本的五言两句就可以了,因为其他的全部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最基本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这两句。上句是平,下句就是仄;上句是仄,下句就是平,两句构成一联。同时前一联和后一联的形式不同,前一联是AABBA,BBAAB。后一联就得是AAABB,BBBAA的形式。相当于确定了第一句,后面的三句也都确定了。如此重复一次,就是律诗的格式了。

说道了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照猫画虎、初步地写出一首符合格律的近体诗了。

到此,又冒出来一个问题,什么地方可以平仄通押,什么地方不可以呢?这个问题留到下次谈“犯孤平”、“拗救”、“粘对”、“一种特定平仄句”和“一三五不论”就大多可以得到解决。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侦探助理

发表于 2010-9-11 2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忽然想起个问题,长短句中的平仄,貌似平都是现在的第一声。什么情况这是。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名侦探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怎么说呢,因为古代是没有所谓一二三四声的,现在的一声是阴平,阴平字在古代占了平声字的大多数。入声字是属仄声的,这个在普通话里大多归到了别的声调,所以显的好像平声一声多。古代发音和普通话不同,完全可以不去深究。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名侦探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12: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的格律(下)

这次来说一说粘对、犯孤平、拗救和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先说粘(nián)对,其实这个在上一次多少已经说了。粘对分“粘”和“对”两个概念:“粘”是要使本句和前一联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则是指从开头开始,每两句的相应字平仄要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对联”一词即是这个意思,“对”是平仄相对(还另有一个对仗的意思),“联”则指的是上下两句话的形式。所以对联的广泛含义就是:平仄相对且对仗的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的话的形式。

由这个定义可以知道,五律只有两联,七律也只有两联,具体上一次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但由于五绝、七律、七绝一般是首句押韵的,所以并不能严格地平仄相对。所以五律的首联变成了: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七律的首联变成了: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常规的平仄格式外,还有一种应用很多,但不符合上述规律的平仄格式,即“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其实是把“平平平仄仄”的三四两字换了位置。这种形式多用在律诗的第七句,应用比较广泛。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稍后“一三五不论”会说。

粘对的作用是令诗句读起来声调多样、跌宕、有音律感。在律诗形式形成初期,因为格式还没有定型,所以有违反粘的规则的情况,称为失粘;违反对的规则,称为失对。早期的律诗有这种情况,但到了后期,这种情况就是必须避免的。我们创作时,也应尽力避免失粘或失对。

对诗词有些深入了解的筒子应该听过“犯孤平”这样一个术语,它的定义是:在一句诗中,如果除去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称为犯孤平。也就是说,在平脚句中必须有三个或以上平声字;在仄脚句中必须有两个或以上平声字。

如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炼字(这个字的意境最好,别的字不能代替)——不能犯孤平,那么就要用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叫做拗句,这种方法就叫拗救。上面的“平平仄平仄”就是一种拗句,但因为太常见反而不被当做拗句。拗救有三种常见方法:

(1)本句自救:应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则改用平声,避免孤平。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的格式。七言由“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2)对句相救:应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者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那么在对句第三字(或三四两字)用平声补偿。这样就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3)半拗救:应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六字没用只第五字用了),这种情况算半拗,可用(1)救也可不救。(这是为啥俺也不懂,只是单纯记住了)

犯孤平和拗救比较麻烦,这里举个例子大家看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入声字,仄声)岁一(入声字,仄声)枯荣。

野火烧不(入声字,仄声)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入声字,仄声)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入声字,仄声)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平声救,这是(2)类。



新城道中(其一)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入声字,仄声)山行,吹断檐间积(入声字,仄声)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入声字,仄声)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入声字,仄声)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入声字,仄声),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仄声拗、第六句“自”仄声拗,“沙”字既自救本句“自”,又救出句“竹”,是(1)(3)两类结合。

课堂上学古诗时,语文老师应该大多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许很多筒子(甚至是老师)把它的意思理解成:第一三五七句不押韵,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其实这是不对的,虽然押韵确实如此,但这句话本身是就诗句的平仄而说,并非是押韵。这句话的本意是:在律诗中,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二四六字平仄必须遵守。至于第七字,因为是句脚或韵,平仄更要严格分明。

但这句话要辩证地看,不拘平仄的前提是不能犯孤平。所以五律“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要犯孤平,而第三字可平可仄。上次所说的怎样判断是否可以不拘平仄的问题,到这里就可以方便地解决了。但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即使它是仄脚句、还剩两个平声字也不行。这样一来,就成了“平平(仄)平仄”的格式。(至于为什么俺还是不知道,世上本没有道理,论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道理)

到这里律诗的格式(注意是格式)就全部介绍完了,等到下次介绍完对仗知识之后,大家就可以写出一首符合要求的律诗了。下次专门谈对仗和对联。(貌似飞鱼对对联很有心得哟)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10-9-17 2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好...复杂...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名侦探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6: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paoliuhao 于 2010-9-28 11:16 编辑

对仗和对联



律诗格式的最后一点知识——对仗兼对联谈开来

关于对仗,其实在生活中用的很多。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仗。同样的,对仗也是律诗中需要遵守的很重要的一个规则。

前面说平仄问题时曾经提过,对仗的“对”,指两层含义:平仄相对和词性、内容相对。

对仗的定义是:(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引自百度百科)

首先我们说说对仗。建议大家看一看《声律启蒙》(好像初中语文还是高中语文课本提过),这是一本古书,古代用于教小孩子对仗和声律,用于诗文写作。在百度百科里搜“声律启蒙”就有全文。

为了方便,通常把律诗的八句话分为四联,每联两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颔,下巴、下颌骨。俺是学医的,喜欢用解剖名词,嘿嘿),五六句称颈联(颈,脖子),七八句称尾联(尾,尾巴)。

在律诗中,一般的讲,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而首联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

如果首联或尾联用了对仗,颔联和颈联的对仗不能减少,因此一首律诗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必须的。也有全诗都用对仗的,比如: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除了常规的颔联颈联对仗,其余特殊形式的对仗要求,简单说下(因为俺自己都没整明白TOT)。长律(多于八句的律诗)和律诗类似,首联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其余都用对仗。也有只用一联对仗的,一般是颈联。例如: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这里就是只有颈联对仗。不过对于我们初学者,最好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先按照常规来。

下面说对仗的基本知识:

首先,对仗必须字数相等,这个好理解,不说了。

其次,对仗必须符合平仄要求,这个前面也说过了。

再次,对应的词词性必须相同:按现代汉语语法分,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类,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比如:“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这个对子里,“女子”、“眉”、“额”、“月”、“男儿”“气”“胸”“虹”是名词,“纤”、“新”、“壮”、“长”是形容词,“下”、“中”是方位词,“一”、“万”是数词,“弯”、“丈”是量词。名词中男女是性别,眉额气胸是人体器官,月虹是自然现象,词性分的更细的情况下还能对仗更不容易,称为工对。(所以俺特别惊叹《声律启蒙》这书,简直神作)

对仗分为几种:

工对:也称严对,严格按照要求对仗。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就算是工对。

宽对:指对仗不那么严格,但以上基本要求必须遵守。例如前面《赠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本来“三十一”是数词,“落花时”是时令,但加上后面的“年”、“节”就成了时间词,可以看做相对,因为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借对:有时一词有两个甚至更多意义,在诗中内容用甲义,但对仗用乙义;或者用同音另字义相对。例如【唐】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杜老头起的什么烂名字,俺一个字一个字敲了半天):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本指随身物品,是一个词。但和下句“诛茅”相对,是因为“李”另有“李子”的植物义,可以和“茅”相对。(俺个人觉得这是非要对上找的借口而已,=w=)另例如【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本义浩渺无边,但“沧”字和“苍”字(苍,青色)同音,经常用于借对,这里和同为颜色词的“蓝”相对。

流水对:单独一句无甚意义,但上下两句看即有意义;或是同一连续意义分两句话以对仗形式叙述。例如【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的长城白白浪费无用,无用就无用吧,似乎没啥意义。但接上下句“镜中衰鬓已先斑”便突出了诗人满怀报国之情。另例如【现代】毛泽东《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前一句:因为有众多敢于牺牲的壮怀宏志,这样单独一句话只说了一半,是不完整的。所以后一句:才能教天地间的日月都换了新颜。两句合起来意义才完整,单独拿出一句是不明所以的。

到这里,律诗的知识就全部说完了。因为绝句基本可以看做是从律诗化出来的,下次俺只把平仄格式和一些简单的要求说说就好,其余和律诗一致。

这次既然说的是对仗,就不能不顺便地说说对联。对联虽然是从律诗的对仗中化出来的,但几乎已经成了很普遍的东西了,随便哪一位都能随口说出几个对联。

从内容和形式上讲,对联一样要遵守粘对原则。比如经常用的春联:对联讲究的“仄起平收”,指的是上联以仄声字结尾,下联以平声字结尾。

此外,反而还要比律诗的对仗更严格。

对联除了对仗的要求之外,还有很多额外的要求,比如双关、谐音、拆字、用典等(双关会单独存在,因为双关是在谐音拆字用典基础上的双关),这里拣几个有趣的说说。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盗者休来道者来。这种叫谐音联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这也是谐音联,用南方方言(比如上海话)读,上联谐“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谐音“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下联: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这副对联每两个字都同音(声调不算)。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下联:伤足跟,惧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生病康复。这个谐音、双关、用典得更绝妙: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名;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庄公之名;吴懿,【三国•蜀】大将;梅爻,《封神榜》里的人物;安期生,【汉】仙人;孙膑,【战国】军事家;康福【唐】将领。(这里有个小问题:“没药”普通话读mò yào,古汉语同音)

上联:李广射虎,弓虽强,石更硬。下联:钟馗治鬼,人曾僧,鬼未魅。这是拆字联,同时各隐一个典故。俺在百度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个对得比较工整的下联,自己更是无能为力。其实俺倒觉得“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更工整,不过,实在太邪恶了,不能等大雅之堂。

上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每个的意思)葛(格)亮。下联:风送幽香,郁郁畹(晚)华(花)梅兰芳。这是谐音、用典(梅兰芳先生字畹华)。

上联: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下联: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这是谐音、用典,同时还暗含划船这种体力活文不如武、音乐这种艺术武不如文的意思在里面。

还有形式上比较有趣的回文联,正念反念都有意义(指一句话内):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这是联内回文。上联:客上天然居。下联:居然天上客。这是整联回文。

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这属于数字联:花甲是六十岁,六十乘二再加三七二十一等于一百四十一;古稀指七十岁,七十乘二再加一也等于一百四十一。据说原来是写给一位一百四十一岁老人的寿联。

上联: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下联: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这是用典。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全无禁忌,杨虎城后被囚从未后悔;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平定安禄山史思明,李家皇朝无需再犯愁。同时张无忌、杨不悔、郭破虏、李莫愁都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而且张杨在一部小说里,郭李在一部小说里,可谓绝妙。而“台湾回归,胡一刀,陈家洛”这个下联,第一不是历史事件,第二陈家“落”这名字不是原名仅为谐音,第三分属《雪山飞狐》和《书剑恩仇录》两部小说,因此不如第一个下联。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庸先生十四部武侠小说组成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实并不那么工整,不过考虑到金庸先生写书时并未刻意追求这个,所以还是很绝妙的。(这让俺想起一个笑话:父亲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头一个字连起来是一句话,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儿子说那有什么,J•K•罗琳的书头一个字连起来也是一句话:哈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一个不符合规则、但俺感觉挺好玩的、不能叫对联的对联。(众:你思维混乱了吧?)上联:五月黄梅天。逐字对仗的话,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却出来个“三星白兰地”的下联。实际这不符合仄起平收、上下内容相关的对联要求,所以严格说对的不好。不过也从另一个极端角度说明,并非逐字对仗上下联意思一定相关。

以上是一些对仗及对联的知识和趣事,至此律诗知识全部介绍完了,下次开始介绍词的知识。

(待续)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名侦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忽然想到忘了说绝句和古体诗,在词之前插上
=========
绝句的一点基础知识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出现以后才有的,而古绝出现的较早。绝句很像是把律诗中的两联拆出来,但也是形势和平仄上像而已,实际来源并非如此。
贴出律绝的平仄格式:
五绝仄起式(1)()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仄起式(2)()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平起式(1)()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平起式(2):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仄起式(1)()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仄起式(2)()()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平起式(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平起式(2)()()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运用粘对知识,以上格式不是很难记。与律诗相同,在第三句用“()平仄平仄”格式的比较常见。绝句与律诗一样,不能犯孤平。
一般地说:五绝首句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五绝仄起;七绝平起。这是常见的形式,也有非常规的。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如果用对仗,一般用在首联。尾联也可以用,全部用对仗也有,都不太常见。
如果单从平仄和对仗来看,可以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首尾、首颔、颈尾和颔颈两联。
古绝是相对律绝来说的,如果一首绝句用了仄韵,或者不用律诗平仄格式,甚至不粘不对,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一首古绝。比如: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很明显这首即用了仄韵。(礼炮歪评:小时候吃饭把米粒掉在地上,老妈就拿这诗教育俺,说一粒米是农民伯伯用一年的时间种出来的。俺于是特傻地想:一粒米要种一年,这一碗饭要种好几百年啊,农民伯伯果然辛苦!)
再如: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此诗用了四个律句,但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同样归为古绝。(礼炮歪评:现在恐怕不是担心渔民,而是担心还有没有鲈鱼了,生态保护很重要啊)
即使用了平声韵,但不用律句,仍然归为古绝,例如: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疑是地上霜”一句是“平仄仄仄平”不是律句。且“举头”不粘,“低头”不对,因此归为古绝。(礼炮歪评:似乎古绝的命运都是作为小学诗词学习的对象啊……)
五言古绝远比七言古绝常见,七言的俺就懒得举例了,即使举也得从搜索引擎上抄……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非十分明确。综合来看,俺的感觉是:从古体诗到古绝,到律绝,再到律诗,格式要求日趋严格,似乎是古诗的发展历程。
下次说说古体诗(礼炮:这个俺感觉比律诗绝句还要麻烦,反正现在人写得少)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10-10-10 10: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加油加油~!!!
再等待词的~~~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中学生

发表于 2010-10-14 0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词么……
我只喜欢纳兰性德。

然后遁走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中学生

发表于 2010-10-14 10: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柯嫁哀 发表于 2010-8-25 21:31
如果真用这个交了作业,中文系的老师肯定会笑的,因为几乎都是拼凑的,应该有不少错误,俺只是个学医的 ...

礼炮你在这里就是国学大师…………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中学生

发表于 2010-10-14 2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围观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名侦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22: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与词谱

古体诗俺不想写了,直接上词,因为古体诗很少有人写了,又罗嗦……(众:乃是纯粹发懒吧?)

词大家想来都读过,但词是神马东西捏?词是诗歌的一种……(众:把这个说废话的拉出去!)

词的百度百科定义是: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词可以认为起源于近体诗,主要由律句构成(当然有很多的非律句),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分为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但这个分法并不绝对也并非公认。

初时的词是配着曲子来演唱的,这个功能很像现在的歌词,但是比现在的歌词格式严格多了。(现在的歌词就没有格式,至于什么“梨花体”,那根本不叫诗歌TOT)

词不像律诗格式很少,词的词牌那是相当多……清总编纂官纪晓岚编纂整理的《钦定词谱》(在线网址:[url=]href="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f5101231/a1.html">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f5101231/a1.html[/url])收录词牌820调、2306体(一个词牌名称一调,有的调下根据词谱格式不同有多体);华夏诗苑([url=]

href="http://www.bu5.net/hxsy/">http://www.bu5.net/hxsy/[/url])收录词牌1664调,可见词牌之多。(具体的词谱可参看这两个网址)

关于词牌的来源,可以分三类(抄了网上的一部分):

(1)来源于乐曲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来源于一首词中的几个字,如:《忆秦娥》来源于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或《谢秋娘》,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句十分出名,所以通行名《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后唐庄宗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故得名。(礼炮:这可能就是名人的首发效应吧,和牛顿三定律、阿尔茨海默病、卡门-钱学森公式类似)

(3)本来就是词的主题:如《渔歌子》咏的是打渔;《浪淘沙》咏的是大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晚。但这是词牌刚诞生时的情况,一首《浪淘沙》可能咏的是爬山,也可能是柯南、吃面(众:……)、高达、2012……(众:愈说愈没谱了)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单调就是一个格式不重复、双调是一个同样的格式重复两次或不同的格式、三叠和四叠以此类推。大多数词都是单调和双调,三叠四叠用的不很多。比如【现代】毛丅泽东《沁园春•雪》就是双调,它分为了上下两部分,前面的叫上阙,后面的叫下阕,也有称上下片的。

初学写词时,往往能看到一首词,但不知道是什么词牌。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数一数这首词一共有多少字,然后在词谱的相应字数分类下找类似的格式,因为字数相同的词牌不会很多。

写词时要照着选定的词牌的词谱来写,像填空一般,所以叫“填词”。有的刚刚接触诗词的筒子会写一些莫名其妙的长短句,然后问是什么词牌,大多数是对不上的。正确的顺序是先确定要填的词牌,然后照着格式(熟悉之后自然可以记住了)写人咏物之类。

拿俺自己前两天填的一个《临江仙》来说吧:

俺看了点军文和历史资料之后诗兴大发(众:是湿性吧?),于是想写点什么了,选定了《临江仙》这个词牌,然后找到《临江仙》的词谱。



临江仙     六十字     双调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表示下阕与上阙一样,(韵)表示此字需押韵。



然后,就填出了下面的玩意儿:



临江仙



卷走悠悠千载事

苍流入海急奔

金戈铁马剑归魂

残旗烟火处

新筑几包坟?



秋水一江穿古过

兴亡又可留痕?

一声轻叹幻如真

青峰仍未改

抬眼旧星辰



2010.10.21



下次说一说词的韵、平仄、对仗。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10-10-24 12: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由西由西······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10-10-24 2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你...好偷懒的说......= =#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名侦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词的韵、平仄和对仗




其实吧,词的韵没啥硬性规定,不过还是有一个应用比较通用的词的韵书——《词林正韵》。后来经过演变合并神马的,成了平水韵(写诗也经常用这个)。


词韵主要是要分清平声韵和仄声韵,因为这两者在填词时区分得比较严格。词牌规定押平声韵就是平声韵,决不能押仄声韵,反之亦然。


再有一点就是,有些词牌格式中是明确要求换韵的。比如《减字木兰花》,八句话押四韵,两平韵两仄韵,每两句要换一次韵。这样的词牌,你想一韵到底都不行。




减字木兰花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举个实例的话,请看: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了”、“少”分押上声十七筱、上声十八巧韵(押临韵是允许的);“风”、“中”同押上平声一东韵;“在”、“改”同押上声十贿韵;“愁”、“流”同押下平声十一尤韵


反之,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要求换韵,都要一韵到底。像“星”、“性”在同一首不换韵词中做韵脚这种情况,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同韵的大前提是同声,平声“xīng”和去声“xìng”无论如何不能看做同韵。


某些词牌习惯上是押入声韵的,比如《忆秦娥》、《念奴娇》等。在词的范围内,入声韵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入声韵虽属于仄声韵,但押了入声韵之后,词牌中就不再用上声和去声韵。一般仄声韵的词牌中,往往只在上声和去声韵之间通押,不通押入声韵。换句话说,在仄韵中,入声韵与上声韵、去声韵只能二选一。


现代人填词似乎并不在入声韵的问题上区分得很严格,也许是普通话中没有入声这个声调导致的。但总的来说,凡是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的词,即使是现代人写的,也还是很注意的,比如毛丅泽东、郭沫若、柳亚子等名家都很遵守格律。但这些人算起来其实也都是民国时期的,接受的音律教育也是传统音律,要细致的学习古代音律知识,现代教育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文学专业和音律专业的同志们除外,俺其实也不明白的,因为俺学医,TOT)


关于词的平仄,这个问题在了解了律诗的平仄之后就很方便了。词的平仄大多是律句,但和律诗不同的是:词往往不粘不对。而从每句字数上来说,不仅仅是五字句和七字句,四字、六字、八字、九字、十一字(十字句很少,几乎没有)也大多都是律句,下面分别说一说。


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第一句是一字句,平声。如【现代】毛丅泽东《十六字令·山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且往往为叠句。例如【南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也有用平平的词牌,如【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三字句:多为截取五言或七言律句的三字句尾,如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子依次如:【现代】毛丅泽东《沁园春·雪》“须晴日”,【现代】毛丅泽东《沁园春·雪》“俱往矣”,【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照无眠”,【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青箬笠”。三字句相当多时会上下两句连用。


四字句:多为截取五言或七言的前四字句,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依次例如:【现代】毛丅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南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平起变仄起或仄起变平起即为六字句,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依次例如:【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现代】毛丅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红旗漫卷西风”。六字句同样经常上下两句连用。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断句。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往往第五字用平声,反之亦然,下五字一般用律句。第三字仄声如:【现代】毛丅泽东《沁园春·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子平声如:【南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断句,一般是两个律句,或至少后一句是律句。如【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往往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断句,下五字是律句。如:【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字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词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称为一字豆,也有称一字逗(不是逗笑的意思,逗,作停顿解)。有些五字句,实际是上一下四。如【现代】毛丅泽东《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里面,“望”是一字豆。这样一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才能构成对仗。


特种律:有些比较特殊的仄脚四字和六字律句称为特种律。仄脚四字句应为“(平)平(仄)仄”,特种律为“(仄)平平仄”,这里第三字必须平声。仄脚六字句应为“(仄)仄(平)平(仄)仄”,特种律为“(仄)仄仄平平仄”,这里第五字必须平声。分别举个例子:【现代】毛丅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yè,呜咽)”;【南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拗句:大多数词牌没有拗句,但也有少数有。例如【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时多少豪杰”。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这里变成了“(平)平平仄平仄”。


词的对仗分固定用对仗的、一般用对仗的和自由的三类。


固定对仗,例如《西江月》的上下阕前两句,例如【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断的很有意思,是上四下二)。


一般用对仗的,当然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二三、四五、六七和八九句,后阕三四、五六、七八句,例如【现代】毛丅泽东《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像这里上阕四五句对六七句这种两句对两句的对仗,成为扇面对。


词的对仗和律诗对仗略有不同,比律诗较为宽泛。第一,不一定平对仄,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但也不能过分)。其余和律诗没啥区别。


下次,也是最后一次,说说诗词的节奏和语法特点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名侦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2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觉得有个问题得提一下,词牌是按曲子填指的是:按音律来决定一句话的字数,平仄则是由粘对原则决定的。拿现代歌曲举个例子:也许大家听过仙剑奇侠传四游戏中琴姬唱的一首《仙剑问情》,这首曲子原本是仙剑奇侠传三外传·问情篇的OP,只有曲无词,后来才填了词用于仙四。如果把这个看成一个词牌的话,那么就要按照曲的节奏来决定每句字数。

这曲子第一句的谱是咪来咪,咪来咪,咪来咪拉索咪来。多来咪,咪来咪,咪来咪多拉索咪。那么按粘对原则平仄格式就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使在现代歌曲中,也经常会用到词的知识,比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纯粹是苏轼老先生作词(这是正儿八经的“作词”)一千多年后,又新谱曲(有没有想到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还有谢雨欣为游戏《剑侠情缘》唱过一首主题曲《天仙子》,歌词格式就是词牌《天仙子》(当然平仄有问题)。经典的电视剧《三国演义》OP《滚滚长江东逝水》,词作者是明朝的杨慎,词牌是《临江仙》,作曲则是几百年后的谷建芬阿姨。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杯户大学生

发表于 2010-11-5 23: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辛苦的说......
感觉越来越复杂了啊....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推理爱好者

发表于 2010-11-8 1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断网之后出现的我果断马克之~~~
膜拜礼炮。。。
回复 喝彩 无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名侦探柯南事务所 ( 沪ICP备05038770号 )

GMT+8, 2025-1-22 14:56 , Processed in 0.113690 second(s), 2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