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2-8 14: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原创]day and night...+all or nothing...<end>
Not Anything
All or nothing,not anything.
每次寒假暑假之前学校都会象征性的发一份寒暑假须知,上面谆谆教导着当心水电煤不要暴饮暴食之类的亘古不变的言论.暴饮暴食当然不是好事或者应当决绝一点说着绝对是坏事,可是很多时候无奈了以身犯险也是与我的初衷相背离的不是么?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讲的这是这道理.
我说那些文章呢.那么的丰盛和繁华,当时叫我手足无措.
原谅我这个上不了台面的比喻,只是我一时间拿到了这么多文章只消看着精致的题目就仿佛南生在广州的一家百年老店的红木桌子上对着摆满的小碗小碟,喜欢堆很多东西在面前,要把这么多的东西抓在手里,那时候的那种安全感.
其实我是不自觉的联想到彼岸花,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善于联想的人,尤其是对于熟悉的东西,有时候在别人看起来仿佛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偏执.我说,我对"他乡遇故知"这事总是情难自禁.因此我就迫不及待的要把看到的在心里面感到欢喜的东西找出来,那么,请微微宽恕一下我的没能细读.---夏虫不可以语于XX者,拘于时也.
安妮在<蔷薇岛屿>里有这样一段采访录:
M:我知道有些小说,本身的故事性很弱,作家更关注内省的东西,因此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风格化的写作又最容易限制作家的变化.这两点很容易让一些风格独特的作家被指责重复自己.你[指安妮]也被指责过.
安:如果你的读者只注重故事性,他当然会觉得你重复.但实际上有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每本书表达的东西,主题,情节,思想都有各自不同的安排.你能听到自己血管里血液流动的声音吗?所有内省的作品,都具备一些沉闷的特征.因为它注重细微.有重复意象和概念的癖好.做的是极端个人的作品.
很多作家,一生所写的书,都只是在写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命题.这和重复无关.
我一直犹豫着该不该把这段采访全盘搬上来,毕竟我要借用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只有不多的碎片.后来想到最重要的是文意不可断,于是只能委曲求全.我只是想说,从同一个作者一连串作品中总能够找到有意无意的联系,于字里行间倾泄了出来.
"她在午夜时分突然用短消息发了歌词过来,歌名就叫〈花见〉。"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太过于敏感的缘故,只一眼,单单是见到"花见"两个字,有一些字字句句就电光火石般的掠过眼际,仿佛惊鸿一瞥.
"仅仅只有在梦里,我能看到--丰臣秀吉的醍醐花见。
花吹雪,樱花漫天飞。花瓣被吹散,被聚拢。在汹涌的风中,打着旋,不知身在何处,更不知身往何处。
樱花中有伶人跳着古老的民间舞蹈。木屐踩到厚厚的花瓣上不时发出吱吱的细小声音。
美丽得让我浑身哆嗦。
"花见"是日本语。赏花大会的意思。
日本历庆长三年,1598年,日本第一次的花见。
一个野心家如飘零的的花瓣,消失在历史汹涌的风中。"
---<反方向的钟>
接下来的那段文字的描写,印证了我心里的想法.我为着我能够在她说之前而猜到了她当时心里面的想法而有些自矜.哪怕时间差只有短短的一瞬,我自己知道,在她提醒之前,我就看出,我就能够知道.那是,很美好的感觉,许久不曾有过.
"那时我正推开窗看月光下樱花如雪纷纷。
那些花一生追求的都是一刹,掉落的翩飞起伏,走到末路的美丽,像我们两个人心里的期待上下波动回归了寂寞,那一时终于变得安然无恙。"
是不是?应该是.
或者我以为,其实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痕迹.歌名歌词本来就是应该带着丰富的意象,所以我们总能够忍受或者已经习惯下意识忽略歌词中间有些忽然被格断的空白.也许就在笔尖滑过纸面带出轻微的响声的一刻,突然之间的想起,心底突然涌起的很久之前的似曾相识,于是只是信手拾起了存在记忆某个角落的散落着的纷扰,不经意的勾勒出几分之几的残留.契机是那么奇妙的东西,是不是?
---"因为它注重细微."
"心中一动,却不想为何。"---<All or Nothing>
"心里隐隐一动,不知为何…"---<怦然心动的一刻>
这一句,本来是不该放在这里的,因为这应该是只属于我的东西,只有我能够发现能够了然,k你设下的这个小小的陷阱只给我看的,是不是?
或者也不能够把它称为陷阱,也许真的是信手拈来.只是某些机缘巧合之下,我见到了,于是我识得了.
所以请你记住,是因为我也不知道的原因,我无可救药的喜欢你写的一切字.
那些时光上面一直覆有在我们微笑时经过嘴角的尘埃.
你相不相信,除了他,你也是我的永远.
下一个永远.....
End |
|